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90篇
社会学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41.
晚清地方文本中有关滩簧的话语叙述,成为滩簧最早的原罪,后来的大众舆论媒介——报刊,继承了官方话语模式与叙述策略,建构出滩簧的负面形象。演滩簧,看滩簧,成为一种社会病态的隐喻与象征,以至民众谈"簧"色变。为此,滩簧曲艺多次改易名目演出。在1935年禁演滩簧风波中,官方利用报刊发起对滩簧的舆论围剿,地方艺人为了缓解来自官方的压制,被迫进行改良,改良新剧《克宝桥》试演大获成功,滩簧曲艺的社会教育功能获得官方认可,滩簧改名无锡文戏,从而实现了自我救赎。双方的互动角力既重塑了文化精英对滩簧戏曲文化社会价值的认识,也反映出三十年代无锡滩簧改良契合了当时民族主义运动的政治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542.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通过人性与专制,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希望,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543.
台湾作家李渝的经典作品《朵云》在大陆学界尚少有人关注.该作品文字精致、意蕴幽徊、意境诗性,从其美学价值看,堪称华语小说中的精品;而其清幽淡远的女性叙事之间显示出来的20世纪民国历史风云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同样撼人心魂,让我们得以倾听两岸分离的社会历史悲剧沉淀于人心的悠远细密的回响.  相似文献   
544.
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主人公布朗为了履行与魔鬼的约定而进行了一次森林之行,其实这是他为了探索人性世界真相的一次精神之旅.而从清教主义原罪论来看,这次旅行注定是痛苦的,因为他发现了人心深处的黑暗与罪恶.那么,死亡是否是他获得救赎的方式?这渗透着霍桑对清教主义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45.
“Be the president or else a advertising guy”,美国前任总统罗斯福这句名言忽悠了多少年轻人投身到广告行业。“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是广告人最难感受到”精妙”的一句话。罗斯福为何如此高度评价这个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行业呢?似乎这种高端的行业与美国总统的地位格局可以等同视之。老罗同志没有成为广告行业的一份子,是广告行业的成就,是美国人民的悲哀。  相似文献   
546.
阿多诺遭遇虚无主义的理论情境是与海德格尔的论争,而现实触发点则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惨剧。阿多诺关于虚无主义的思想是以其对海德格尔的批判棱镜折射而出的。他将基础本体论指认为更糟糕的虚无主义,由此折射出其关于虚无主义的思考。文章通过解析阿多诺如何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定位为最为糟糕的虚无主义,提炼并分析阿多诺对虚无主义的重新理解与设定及其遏制虚无主义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547.
阿莲 《百姓生活》2011,(11):6-7
从无奈求助到委身换取庇护 2009年5月,刚满20岁的刘慧芳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云南红河州,并应聘到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当办公室主任。时隔不久,刘慧芳的父母与邻居因宅基地发生纠纷。邻居仗着人多势众,不仅将刘家的在建房屋推倒,还将刘慧芳的父亲打伤住院。  相似文献   
548.
甘肃的城市叙事起步较晚,突出特点是城市叙事与知识分子叙事交错呈现,校园成为很多作家城市叙事的切入点,普通市民形象处于基本缺席的状态。21世纪以来,史生荣、徐兆寿、尔雅、王家达、李江等作家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城市化进程中艰难而尴尬的生存境遇、痛苦的精神体验及自我救赎的徒劳,其城市想象为西部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49.
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中,道连走上歧途,最终堕落的原因似乎并不明确。王尔德在对道连的身世做了简要介绍之后就一直强调亨利对道连的催化和影响。而道连是不是就如小说表面所说的,是因为受到亨利诱惑而堕落呢?文章详细深入地分析道连性格的弱点,揭示了造成其堕落的主要原因是道连的问题人格;探究了道连灵魂救赎的不可能性,是源于有可能承担该项责任的画家、西碧尔、海蒂都因对道连无条件地膜拜和顺从而无法承担起该重任。  相似文献   
550.
布朗的救赎     
刘德昊 《可乐》2011,(5):47-47
新兵训练结束后,刚满18岁的布朗被派往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巴士拉,执行反恐任务。 新兵到岗后,会有七天的休整期。在此期间,布朗和当地的年轻人苏拉尔交上朋友。苏拉尔懂些英语,在巴士拉军事基地外摆小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