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90篇
社会学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21.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22.
本文基于一种完整、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视野考察了鲁迅反击虚无、超越虚无的生命自救心路。指出1918年开始大量写作的鲁迅首先以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确证了他对虚无沉潜中的“沉默自我”①的反击和超越,对自我生命的积极救赎,而在《呐喊》、《彷徨》之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有内在逻辑地看到鲁迅虽则艰难复杂、往复不已,但是也日益勇毅、日益果断的“战士真我”的“出世”路径。通过对《呐喊》、《彷徨》的细读,尤其是对其中一系列与鲁迅有着内在精神联系的人物形象的重新阐释,我们能够看到,鲁迅持续不断地“冲击”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生命自戕”倾向,艰难、曲折地走向对自我生命独立追求的真正肯定与坚守、对“苦难———黑暗———虚无”中的20世纪中国现实的真正批判与反抗。  相似文献   
623.
铁凝小说忏悔意识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晓芳 《云梦学刊》2003,24(2):75-79
铁凝的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忏悔意识。铁凝小说中的姐妹关系中潜藏着个人对另一半自我的审视,罪恶之源潜藏在自己的内心;两性关系侧重于对人类情欲的审视,罪恶表现在失控的欲望冲动,惟有个人的道德自律才是救赎之道;透过母女关系的审视,揭示社会之恶,社会个体要在忏悔与救赎中更新自我。  相似文献   
624.
陈树林 《求是学刊》2004,31(5):41-45
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有多种层面和视角 ,把马克思思想置于神学视野中 ,以基督教神学思想为准绳对其进行阐释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 ,蒂利希对马克思思想的神学阐释比较深刻和具有代表性。蒂利希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把马克思的人观、历史观、救赎观等与基督教进行了比较 ,并认为 ,马克思思想既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同时又与基督教神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25.
劳伦斯笔下的世界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侠 《唐都学刊》2005,21(1):146-150
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是西方近现代文学史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他以其敏感、犀利、思索、警策的文笔 ,给人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使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其表现有三 :一是“天—人关系”的生态异化 ;二是“人—人关系”的世态异化 ;三是“物—我关系”的身态异化。为此 ,劳伦斯开出了用柔情和性爱淑世救世的拯救之方。这当然是浪漫而不切实际的。但是 ,在中国致力于现代化的现阶段 ,我们解读劳伦斯的作品 ,依然发现其具有巨大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26.
莫里亚克的小说通过对人生罪与恶的种种描写,揭示了原罪与救赎、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即罪孽是被上帝拯救的先决条件,人正是通过罪孽才与上帝联结在一起的。由此,其作品在罪与恶的铺写和比照中升华了宗教思想,这既是作者面对现代社会的物化与冷漠、现代人的孤独与忧郁所作的思考,也是他通过作品所试图指出的救治之路  相似文献   
627.
刘建梅 《云梦学刊》2011,32(4):95-98
《重生》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巴克1991年出版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小说,描写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中的战争规约对人造成的压抑,探讨人如何摆脱精神困境的重生之途。战争规约中对男子汉精神的期许和战争正义性的期许给参战军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弹震症"的发生。小说通过里弗斯医生的治疗过程强调了个人的本真意识,即"回忆性意识",并通过重建个人叙事形成与上述传统意识的对话,进而突破人们意识中传统价值观的牢笼,认清战争与人性对立的本质,重新获得精神的救赎。  相似文献   
628.
唐骏“杯具”了。 过去数年来,这位顶着“中国最高年薪的打工皇帝”、“微软中国区荣誉CEO”等光环的青年偶像,正在陷入一场针对其个人的史无前例的危机困境之中——他的博士学历以及科技发明的均被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揭发造假。  相似文献   
629.
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视觉艺术成为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外化形式,人们的审美经验也由基督教信仰所决定和塑造。基督教信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上帝的复合,救赎意识贯穿于视觉艺术接受活动过程,这在教堂建筑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救赎意识使得中世纪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超越性的特征,这种超越性是中西方美学精神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630.
结合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对华兹华斯诗学中"自然"含义的分析,探讨华兹华斯自然观的丰富内涵。通过将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学精神相联系,挖掘华兹华斯自然观产生的根源在于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特别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实现的工业化给人带来的异化、分裂。华兹华斯认为,只有回归自然,复归人的完美本性,人类才能得到救赎。他给人类指出一条得到救赎的途径:即通过多面自然——大自然、乡村人、自然的语言,回归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类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