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86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57篇
人才学   70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013篇
理论方法论   208篇
综合类   2060篇
社会学   383篇
统计学   3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陈广兵 《现代妇女》2014,(4):186-186
作为小学班主任,除了教学工作外,小到学生的生活点滴,大到学校各项活动的落实,都需要班主任去完成。班主任的工作既琐碎,又重要,其中的辛苦更是不言而喻。也正因为班主任工作的事无巨细,所以在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时自己的身心也愉悦了,也体会到了为人师的快乐。  相似文献   
992.
明清之际正是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新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生存方式给传统文人以有力的冲击。受此影响,李渔的作品呈现商业化倾向,从这种倾向可以看出李渔及其同时代人“治生”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3.
对山东省龙口市后店村种植业结构改革过程的调研和访谈发现,土地制度变革和农民主体性因素是影响后店村种植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农民心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人口增多以及种植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后店村农民受具体土地政策的影响和"生存理性"的驱动,对于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从犹豫不决与彷徨不前到积极参加与安于现状并存再到瞻前顾后与力不从心的发展路径.面对当前农民的消极悲观心态,应科学利用农村的耕地资源,通过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社,转变农民心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995.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访问了与鲁迅著作内容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史学家顾颉刚曾与鲁迅共事,并产生恩怨纠葛,自然在被访问之列.在接受访问及与注释者的通信中,顾颉刚以平和坦荡之心,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在自家日记中,则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围绕《鲁迅全集》注释的方方面面,在历史的明与暗、思想的显与隐、文本的表与里之间,折射出顾颉刚微妙的政治和文化感受,这成为考察20世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史的一个突出个案.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通过对敦煌本《祭驴文》内容和语言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当时以作者为代表的社会的下层文人的心态。作者饱经沧桑,人生充满辛酸,这样的下层文人对人生有着强烈的悲剧感,敢于嘲讽社会,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但又缺乏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997.
由于历史、区域、经济、文化、家庭、社会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诸如“自卑”、“自闭”、“自流”等不良心态,束缚或扭曲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心病需以心来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转化这些学生时,务必细致人微,注意工作的方法、方式,不可等闲视之或草率行事。换言之,要善于从细节人手,选择最佳的教育手段与路径,达成最优的教育目的与功效。  相似文献   
998.
白珂 《阴山学刊》2010,(5):22-25
明代中后期,画家们逐渐脱出古法,强调主体审美的自由抒发及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表现真实性情的审美理想被高度强调,进而形成独有的审美形式风貌,开创出大写意花鸟画的新局面,在美术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9.
1927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加强首都建设,南京的蓬勃气象被众多文人记载和描述。但由于南京古城的整体建设不平衡,作为新都的南京又折射出不同的政治象征色彩,加上特定文化心理的潜在作用,各类文人也对南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评价和情感反应。  相似文献   
1000.
邹福清 《唐都学刊》2012,28(5):16-21
唐代沿袭周代以来视槐树为三公之位的文化心理,在长安的街道与宫廷广植槐树。但是,考察唐诗发现,槐的政治意蕴已经退化,从政治符号衍变成了情感符号,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槐意象既是一个时间意象,也是一个空间意象。对于游子而言,槐暗示其与故乡的距离;对于举子而言,槐暗示考试的时间。诗人的时空体验是槐意象的文学意蕴得以建构的内在机制,游宦、赴举等新的文化是外在动因。唐诗中的槐意象传达出流寓者的漂泊情怀、举子的科场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