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2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提倡古意,有的美术评论家认为他是复古派.纵观赵孟頫的一生,他的艺术理论和主张是借复古以倡创新,在理论上和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北宋的文人画,发挥了承上启下、扭转一代画风的作用,使得中国画的"文人画"性质明晰起来,为后世的文人画蔚为大观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72.
《金陵瞭望》2008,(19):F0003-F0003
读荣喜的画作,给我的感觉是他既有对传统的水墨大写意的意境、技法的继承,同时也渗透着自己的审美理念。他的画格调是清新健康的,没有传统文人画的颓废.暮气,因而节奏明快,水墨清雅。他的学风是严谨的,构图是讲究的,点面结合天然巧设,其实是精心营造的结果。如水墨蕴染的叶子浓淡相宜为画中之面,勾连以盘缠交错的墨笔藤蔓为线,  相似文献   
73.
清代绘画,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画家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多元发展,派系也愈加林立。清代绘画大致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摹古”为宗旨的“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以宫廷绘画以及力主创新的扬州“八怪”为代表;晚清时期,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最具影响。《南山积翠图》是四王长者王时敏的晚年的代表作品。四王画派(主要指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为金科玉律,致力于…  相似文献   
74.
一般认为唐代的王维是文入画的始作俑者,被目为南宗之祖。但文入画真正被提倡是在北宋时期,由苏轼提出“士夫画”概念,这一时期文入画家除苏轼外,还有文同、米芾等。明代.董其昌鼓吹“南北宗”,将文人画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文入画与院体画比较。自然在笔墨上多了一些游戏意味,但重要的是绘画增加了思想性及文学性。  相似文献   
75.
明道 《中外书摘》2008,(7):48-51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在形式上,它强调个性、构图简括和诗书画印等多种形式的完美结合;在思想上,与一般绘画不同的是,文人画不是仅停留在物像的描摹和解说上,而是具有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往往给人以思考、启悟和灵魂的净化与升华。因而,其层次和品味都较一般绘画为高,属艺术中的极品。现代画家兼理论家陈师曾指出:“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  相似文献   
76.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
传统文人画发展至封建社会末期,原本鲜活的人文精神已经僵化成为一种衰败的模式,严重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狂风暴雨的反复冲击,传统文人画体制最终被拆解。中国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得到明确,以写实为基础搭建了中国画新的技法系统和评判标准,大型画、人物画、工笔画等有了新发展,新艺术思想的进入成为可能。"文革"对于中国画在破坏的同时有错位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补习了中国画的大众化基础实践课程,客观上为改革开放后现代艺术思想的进入做了酝酿。  相似文献   
78.
吴蓓 《浙江学刊》2006,5(4):88-95
中国艺术里,“诗画合一”,“诗词合一”,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命题。本文以文人画、神韵诗作为参照,考察上下相沿的南宋阶段姜夔、张炎一派词及清代浙西词派,揭示词史上南宗之盛这样一个事实。在比照南宗艺术异曲同工的美质、地域传承及集大成的法度之中,明晰浙西词在清代的兴盛,乃是合着中国艺术发展向归之脉律。在此基础上,提出诗、词、画相互牵引的评价体系,在体系中解释分体艺术功能间的互补、消解,重新确立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79.
“重建文人画”首先要对文人画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文人画的美学话语起源远比现有的艺术史或绘画史立论要早得多,它起源于仰韶文明陶器绘画中的“象其物宜”的主体性;文人画以线条为重要的手段,进而提倡“书画同源”,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形成诗文书画为总体的特性.文人画的美学观念集中于所谓的笔墨,文人画主张笔与墨结合,意在笔先。  相似文献   
80.
元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之说并非放松对“形似”的追求,更非认为绘画表现事物可以任意勾画,而是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另一角度强调,是为了追求画中的形象和笔墨呈现更能写人之真心、传自然之真性的“绝似”.其探索与开拓,本质上依旧遵循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规律.后人的片面理解,根源在于理解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