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444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867篇
社会学   72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明清两代涌现了大批传奇佳作,这一代文人既以积极的态度期盼着一个仁政国家出现,同时又以消极的态度把国家的兴亡看成是历史的必然,充满了迷茫、失落和感伤.但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会使人居安思危,会使现实中的人重新以历史的角度认知这个社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2.
正张里侗寨,位处"百越襟喉"要隘的通道甘溪乡青龙界山脉脚下,属于珠江支流的源头村寨,长期以来,张里侗寨与周边的侗寨、壮乡、客家屯寨的交往(月耶)很密切,"赛芦笙""演大戏"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主要纽带。近年来,甘溪乡政府很重视文化旅游的推广,于是,很多文人骚客常常三五成  相似文献   
33.
重新研究和认识现当代文学中长期被漠视的现代书话创作流脉意义重大.现代书话流脉,即从周作人开始,中承阿英的实践,后经唐弢经营、继而孙犁、黄裳着意建构,遂成大观.周作人是现代最突出的书话家.周作人的书话从内容材料、行文风格、文体选择及营造的氛围等诸方面都流露出浓重的传统文人特质.在周氏的手中开创和成熟的现代书话在其后诸多书话家的创作中得以承绪发展.  相似文献   
34.
明清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背景与满清政府所采取的用人政策,促使清初"贰臣"大量出现,且直接影响着贰臣文人的生存境遇.这种身为贰臣的身份际遇,以及世代传承的儒家忠孝节义观念,使得贰臣文人人格心态矛盾复杂,其创作较之其他群体作家亦自具特色.  相似文献   
35.
论科举制的废除对晚清应试文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 5年废除科举制度是晚清政府无奈之中的匆忙之举。这不仅导致晚清应试文人文化心理的挫折与失落 ,而且对其现实利益也造成了伤害 ,从而迫使其放弃长期奉行的“学而优则仕”的成就动机 ,走上多元发展的道路。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也因此而加深  相似文献   
36.
计小为 《北京纪事》2011,(8):107-108
什刹海,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自然景观,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它附近的旅游观光处:恭王府、郭沫若故居、荷花市场、鸦儿胡同6号萧军故居、宋庆龄故居、鲜为人知的毛主席当年在北京搞革命常去散步的侯位胡同(尽管已因修建卫生部招待所被拆掉、消失了,但从广化寺和招待所东侧仍可依稀辨认),以及剧作家计红绪创办的艺术小村饭庄……都是耐人寻味的音符,令人流连忘返的遗址。  相似文献   
37.
    
听伯母说,我出生时堂屋神笼上曾突然闪过一道耀眼的白光。爷爷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预兆,故我一出生全家人都寄予厚望。做了一辈子堡长的爷爷希望我长大成人后能有个一官半职,以了却他今生未了的夙愿。奶奶希望我继承她的衣钵,所以我未开蒙读书便先学画。爹希望我像他一样救苦救难去从医,娘的意思却是想让我当一个“文人”。我一直很纳闷,一字不识的娘怎么会这般看重“文人”。后来大舅告诉我才知,原来娘的家族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新闻勇士”,就连蒋介石都惧他三分。这个人就是三四十年代被海内外称为一代“惊世霸才”的龚大炮——龚德伯。娘非…  相似文献   
38.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忧世不治,忧民多艰;二是人生苦短的哀叹,超越生命的感叹.他们以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积极干预生活,唱出了慷慨激昂的时代强音.建安文人不仅饱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他们还有或隐或现的人格重建.本文也将对其动因和特质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39.
<渡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是本雅明勾勒其视阈中文人形象的最好文本之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将本雅明式文人的基本质素归结如下:文人从"波希米亚人"与"游荡者"处获取身份认同,通过大众这一粘合剂,他们徘徊在自律性与社会性之间,漫步是文人在"纯粹精神"支撑下的最后的美学姿态.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