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444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868篇
社会学   72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9 毫秒
61.
两汉魏晋以来,以屈原行事与作品为母题的“吊屈咏骚”之作成为文人士大夫借此表述内心情愫的重要方式。屈原行事与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为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对屈原行事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便表现出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与评介标准。屈原行事与作品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历史的认同,而是迟渐走出历史的局限融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屈原行事与作品的不同阐释,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2.
元代鄙视功名利禄、赞美隐逸生活题材的作品之多、感情之强烈,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能与之并驾比肩。这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也不可完全视其归隐为真。元代的下层文人大唱归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牢骚,他们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懑。那些达官贵人也是受了时代的传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大唱归隐当作官场倦怠时的自我安慰罢了。虽然在元代道家思想对文人有所影响,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所动摇,但他们骨子里仍是儒者。  相似文献   
63.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眼病二首》之一。自居易经常开怀畅饮,结果染上了眼疾,40岁时已有“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之感,医生已明确告诉他要戒酒,  相似文献   
64.
茹辉 《职业》2011,(32):130-130
当我们展开中外历史与当代的绘画作品的画卷,面对各种形式语言的作品时,一个不可否认的美感差异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的艺术撞击力。那种不拘泥于细节再现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疑是神来之笔,余味无穷!与西方油画相比,造型都有一种共同的意味,这种意味就是意象。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相似文献   
65.
66.
诸凡 《社区》2011,(28):48-48
记得林语堂写过,英国人很不屑钻研厨艺,一个民族不乐于谈论饮食,其饮食通常也就没什么发展。比较而言,中国人显然乐于谈吃。据说中国文人为饮食著书立说的数量堪称世界第一。我读过的相关书籍中,最喜欢袁枚、唐鲁孙和汪曾祺。  相似文献   
67.
刘斯奋的《白门柳》主要通过对钱谦益、黄宗羲、侯方域、冒襄等晚明文人政治、文化等方面活动的描写,颇为广泛地反映了明朝晚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晚明文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内在原因、中国17世纪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矛盾等;篇幅浩大、内容丰富而又线索清晰、结构宏阔而又精致严谨;题材、叙述方式新颖独特;重史实而又不拘泥于史实;文化意味浓烈;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多姿多彩;但也存在着部分情节不够完整、内容略显庞杂等缺憾.  相似文献   
68.
汉代文人的隐逸心迹往往会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设论"是汉代文人常常用来"发愤以表志"的文体,其中蕴涵着比较明显的隐逸之志。通过这类作品,可以看到,从东方朔、扬雄到崔寔、蔡邕等,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及个人际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上经历了一条从"身仕心隐"到"离世绝俗"的隐逸之路,表现出由儒趋道的渐变。  相似文献   
69.
“文如其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如其人”是一个古老的文艺学命题 ,一直得到来自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持。据此就有不少论者仅仅满足于对它所作的简单机械的注解 ,然而这都无法解释“文人相悖”的现象。根本在于 ,决不能把这里的“人”仅仅理解为作家的生活个性 ,而应当着重理解为作家的创作个性 ,后者必定要以风格的面目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当然 ,这两种个性形成也是有联系的 ,更都是会变化的和复杂的。只有这样来全面、深刻地认识和阐述“文如其人”的论断 ,才是现代文艺学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70.
唐代文人政绩前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弥残补缺,标规立范的一代;第二是推波助澜,成斯盛世的一代;第三是扶大厦于将倾的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