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9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1.
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蓄蛊”是一种巫术,传说有蓄养者聚集百虫施加法术借以害人谋财,其实这纯粹是无根据的传说。但是由于其内容与南方的环境、地方病和地域文化相契合,所以自隋唐以来,逐渐被看作是南方某些地域特有之恶习。随着南方的逐步开发,传说中的“蓄蛊之地”范围随着主流文化圈前进的步伐而南移,江南一带逐渐不在其内,而是推移至两广、福建及西南一带,直至今日尚在某些地方留有残余。“蓄蛊”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巫术问题,它体现了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地域歧视,其迁转流移反映了主流文化圈的拓展过程。而被指为“蓄蛊”地区的民众对强加于己的污名逐步内化吸收,则体现了弱势文化面对强势文化时的微妙心态。  相似文献   
92.
佛教传入日本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只有当文化传播的客观条件成熟,文化移植的土壤形成之后,佛教传入日本方能实现。从文化辐射源的形成、文化传播途径以及文化中心与边缘地区的互动关系三个方面来看,当时的日本具备了佛教传播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93.
刘汉振 《决策探索》2014,(19):77-77
韩媒日前报道称,报告显示,超三成半的韩国老人每月仍为成年子女补贴生活费用,平均补贴额度超过3000元人民币。成年男女经济上依赖父母,日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尴尬现象。  相似文献   
94.
对于生活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不知道和未使用过“封建”一词的,如称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社会为“封建社会”,称各种落后、腐朽、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为“封建专制”“封建阶级”“封建帝王”“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文人”“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迷信”“封建愚昧”“封建糟粕”“封建头脑”“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然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封建”考论》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如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展开“封建论”。  相似文献   
95.
《云梦学刊》2005,26(3):F003-F003
儒学国际传播 朱仁夫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属于中国也是世界的儒学,从诞生起,就开始了它的国际传播;首先播传东北亚和东南亚诸国,形成亚洲儒教文化圈,然后随西方传教士播传西欧、北美,19世纪起中国国门打开,儒学随学者、华侨播传世界各地。该书分章阐释了儒学播传朝韩、日本、越南、新加坡、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中国商贾小说史 邱少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该书旨在探寻中国商贾小说发展的历史线索,探索中国商贾小说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探讨中国商贾小说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从小说这个角度挖掘有中国特色的商人文化。该书从中国商贾小说的具体描写出发,分析小说中的“商人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人文化精神,挖掘表现在中国商贾小说中的中国商人文化,因此,中国商贾小说史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商人文化精神的形成史、发展史。  相似文献   
96.
巴蜀地区"川主二郎神"信仰由川主崇拜与二郎神信仰互渗互融而形成,具有显著的多源耦合特征。考察散布各处的清代巴蜀碑文和文人著作,可以发现清代巴蜀地区一直在为整合"川主二郎神"信仰、消除其多源耦合性而作种种努力;然而"川主二郎神"的身份定位却依然难以统一,同时也产生了"悬置说""主辅说""化身说"等整合理论。清代以来,仙道文化的融摄、道教徒的参与、灵验故事的传播等道教因素推动了巴蜀地区"川主二郎神"信仰的发展。四川夹江二郎庙将三位"二郎神"共祀一殿,又是清代以来巴蜀地区整合"川主二郎神"信仰的创新形式。二郎神信仰文化圈已然形成。  相似文献   
97.
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历史上中外文化的和谐与共生"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举行,与会学者80多位,参会论文78篇。会议以"历史上中外文化的和谐与共生"为主要议题,围绕多元宗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互动、出土文物文献所见中外文化与艺术交流、"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中国与东亚文化圈、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的自身交融等方面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积极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8.
一、全球视野下的东亚近现代历史进程 人类历史的发展路径,经由分散独自演进到逐渐形成人类整体命运的同时,也经历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如果以俯瞰地球的角度,在相对较长的时段上考察人类文明的进程,那么任谁也无法忽视在19世纪中叶以降,发生在东北亚地区的文明激荡.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文明的互相碰撞,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不同于“地中海世界”独有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亚洲区域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基本脉络,即共通的“朝贡体系”、“华夷秩序”、“儒教文化圈”和“汉字文化圈”,这使区域史研究成为可能.此外,作为“区域”的亚洲内部又由不同的“子区域”(又可称“次区域”,依地理概念划分为东南亚、东亚、东北亚)构成,而这些“子区域”自身又有别于“母体”的独特性,且各“子区域”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交错影响.  相似文献   
99.
薅草锣鼓是湖北全境都流行的民间文学样式,是长江中游联曲体民歌的代表。依据近三十年来湖北各地编印的《民间歌谣集成》,结合田野考察和文献追溯,可以发现,薅草锣鼓是湖北省一种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形式,可将其分为荆楚、秦楚、巴楚、吴楚、晋楚和土苗六个亚文化圈。在每个亚文化圈中,薅草锣鼓的民俗特点与艺术风格均存在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0.
王立 《唐都学刊》2003,19(1):11-16
东亚沿海有关海中大蛇怪兽传说,可以看出不仅是一个佛经母题文本承继性问题,还有着多种因素陆续起作用,如水文气象及仙话的民俗背景介入其中,从而构成了母题由地区向周边扩散的重要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