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0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83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610篇
人才学   4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10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1851篇
社会学   255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363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海菜腔是云南彝族支系"三道红"的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开远、个旧等地。海菜腔演唱内容丰厚、音乐形式独特、民族特色鲜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菜腔扎根于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之中,蕴涵着彝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其教育传承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2.
隋唐大运河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张力的文化传播交流路线。加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重点保护、强化管理是切实保护好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运河沟通的不仅仅是南北两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南北两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存在是构成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源泉和精神主体。  相似文献   
103.
104.
正天桥,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曾经的天桥鼓曲,演艺名家,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流连。京韵大鼓创始人刘宝全、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西河大鼓马派创始人马连登父女、奉调大鼓演员魏喜奎等一批鼓曲艺术大师,成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大师们的离去,天桥的鼓曲艺术,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几乎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105.
我国西北地区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中枢要道,这里曾有多种文明交相辉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作为丝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力地反哺由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唤醒沿线国家的历史亲切感和文化亲近感。本文将以新疆地区为例,透过该地区文化遗产,追寻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多元文明,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6.
冯轩 《老年世界》2014,(12):16-17
2009年3月1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环球万里行”骑行活动在呼和浩特启动,内蒙古老年入自行车旅行者协会的4位队员从呼和浩特出发,他们将途经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等国,最后返回西藏,从黄河源头骑自行车返回呼和浩特。五年前的此次活动,在当时的自治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与高度好评。  相似文献   
107.
<正>《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文理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0-118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3-8004设置栏目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三皇五帝与传说历史,文学、哲学·法学、语言学、作家作品研究、渝西文化研究、文化·艺术·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与应用数  相似文献   
108.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的价值。作为一个民族或社区根性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其反哺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带来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控与支持,需要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民众的文化自觉与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0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为重要,不仅仅具有民族的历史意义,同样也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的利润收入。非物质遗产保护主要是讲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都瓷胎竹编产品是彰显当地民族特色的重要的地方标志性的非物质遗产。然而,当前对于成都瓷胎竹编产品的保护与发展还比较缓慢,如何创新发展,发挥成都瓷胎竹编产品的精湛手艺,创造新的发展之路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介绍成都竹编这种传统手艺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制作的流程并对其价值进行简单分析。接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成都瓷胎竹编产品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瓷胎竹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