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72篇
理论方法论   63篇
综合类   69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蒋梅玲 《社会科学家》2006,(Z1):197-198
通过阅读F·R·利维斯小说批评的代表作《伟大的传统》,我们可以透过朴实自然的语言论述发现利维斯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即文学的细读分析与批评,并体会到文学批评必须立足于文学文本,切实进入到文学文本中,从文本中自然而然地找到理论作为支撑,做到文本阅读和理论阐释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82.
在文学人类学批评模式正在探索发展的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文学人类学批评在资源选择上,拆解了宗教文化模式,而力图通过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考察,来寻求建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基石.在提炼方式上,摈弃了先验论的求证方式,而强调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平等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来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持续建构.在价值取向上,纠正了专注原始野性的偏狭视角,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点上揭示人追求自由的本质特点,将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结合起来考察,具有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83.
文学批评实践是文学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力之一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学批评成果向文学理论转化的途径 :为文学理论提供理论抽象的思维材料 ;为理论的建构提供有关的文学观念 ;激活、重构文学理论中的概念、范畴 ;并揭示了理论主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笔者曾在题为《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把当下的文学批评分为三种类型:学院派批评、作协派批评和媒体派批评。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互动互补格局,促成了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和独立地位的形成,有助于文学批评向广度和深度的路径上发展。但同时也认为,这三种批评模式都存  相似文献   
85.
"运动中美学"是别林斯基早期提出的著名命题,却纵贯了他全部文学批评的历程.在早期论著的基础上,"运动中美学"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同步推进,不断取得首倡成果,并不断校正、丰富、完善美学概念,从而构建起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运动中美学"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具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6.
"一作"与"留白"本来只是古籍校勘常用的一种注记形式和中国书画的一种传统艺术手法,"点将录"撰者创造性地将其引入诗学批评体系,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一个时代内既经严格遴选又相对更为丰富的诗人群体总量;而且,还可以由此考察同时代诗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人生经历、诗学取径、地域风格之异同;同时也使得这样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诗学批评形式获得了更大的内涵包容性和体系开放性。开放的"点将录"批评体系,不仅为品评诗家诗作、地域流派等营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我们研究撰述者诗学思想的发展和当时政治、学术环境的演变提供了方便。作为出现较晚而兼具众长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点将录"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都值得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87.
段平山 《晋阳学刊》2007,(1):113-117
“学院派”文学批评最明显的风格特征是将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统统纳入自己的表达范围内,用极具前瞻性的语言来创造一种“怀乡”的体验。尽管在“学院派”批评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一切的理论框架,但通过对不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一方面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并确立其“视角”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或意识到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带有浓厚的后现代性色彩。虽然“学院派”文学批评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逻辑产物,但它的发生无疑得益于“文化自觉”这样一个具有后现代性的全球化“语境”以及具有后现代性思维方式的表述策略。借助于“后现代”视角,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学院派”文学批评这种“文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当代“批评文化”。  相似文献   
88.
周明  胡旭 《学术研究》2002,(3):103-109
“刘勰的风骨论”并不等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的“风骨”概念。“风骨”论的研究要想开拓新路,就应该参照它在魏晋人物品评中的原始意义和它在文学批评史上被理解使用的情况对之重新作出界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风骨”的基本内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刘翩“风骨”论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9.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90.
本文认为 ,在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下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已是一个越来越彰显的学术景象。透过这种景象 ,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及其从业者的文化处境与文化姿态。文化批评转向的背后 ,有着更加发人深省的社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