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482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冯勤 《社会科学研究》2006,1(3):182-184
在与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论的对照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的文论构建与发展,始终难以走出或"西"或"古"这两大误区,且对"今"视而不见,文学当下性的缺失一直十分严重.这一现象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根源于自"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界即形成的试图寻找权威理论的思维逻辑以及近一个世纪来潜隐于中国人意识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因此,借鉴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古文论的实际创作及学术观念,不分中外古今、充分合理地利用已有的一切学术成果,注重当下的文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学理总结,应是当代文论自身体系重建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2.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93.
《江西社会科学》2015,(8):76-80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很久远,有关叙事的思想也很丰富。作为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文心雕龙》在叙事学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刘勰认为,叙事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心雕龙》所谈的30多种文体中,大多有叙事功能,其中史传文学最具叙事性。刘勰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要求叙事真实有据,讲究结构顺序,但对虚构性叙事重视不足。此外,《文心雕龙》本身也有丰富的叙事言说。《文心雕龙》的叙事思想代表了中国叙事学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9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比喻手法进行理论阐说和作品分析,创造了文辞与思理并赡的比喻式批评话语。他以自然、人体、事理等为喻,使原本抽象的文学理论通过具体的意象得以阐明;语言表达尚引经稽古,奇崛秀拔而又不失自然切至;行文结构主要有总分、分总、并列和对比四种形式,以增强批评话语的表现力。《文心雕龙》的比喻式批评话语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95.
文心雕龙·练字》一文被纳入创作论的范畴,但从图像学的视角审视其意义,它呈现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和技术等因素。汉字与形象虽不重合,但汉字却是形象转化为图像的最理想的物质媒介。通过汉字可以重现一个社会中的特定形象,所以它的音、形、义等因素的产生、变异和消失,既指涉着与该汉字相关的形象在社会中的禁忌程度,也反映着社会的政治规训对汉字变迁的影响。同时,在齐梁时期业已盛行的造纸术产生了汉字连缀的审美要求,规训着人们的审美凝视方式,而落后的书简保存技术和手抄传播技术使汉字在传播中产生了讹误现象。汉字的变迁不仅引导着人们的实践方式,而且规训着人们的观看方式。  相似文献   
96.
文心雕龙·练字》篇既是对文章作法理论的论述,又涉及了文章书写具体技巧,在文学艺术史上极为可贵。《练字》篇中述及文字的产生、发展、六书之结构、书体之演变、汉律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保存了我国早期关于文字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探讨、研究古代文字以及书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文化作为书法的根基和土壤,其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从古代文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并指导书法实践是可行之路。《文心雕龙·练字》篇及其他相关篇章所涉及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范畴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和意义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97.
98.
通过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与《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四篇间的内在关系的考察,我认为刘勰之道的内涵有二:一指文质相契互存原则,二指文随质变的运动发展规律。这种观念贯穿于“文之枢纽”《在圣》、《宗经》、《正纬》、《辨骚》诸篇之中,同时也集中体现在《通变篇》。由此可见,刘勰之道既是《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又是其构设文论体系和进行具体评论的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99.
文心雕龙》之所以体大虑周,离不开"述""作"两端的卓越成就。就"述"而论,极其重视知识储备的刘勰以整理佛典为契机,继承、借鉴了《汉书·艺文志》在目录文献学上的杰出成果,提纲挈领,温故知新,运用提炼学术的手段和眼光形成创新思维,在《文心雕龙》的内在思想和外在框架上将刘向父子由重经学到重诗赋的文章学观念转变进一步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其文章文体学、文体史学等观念亦深受《汉书·艺文志》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文心雕龙》是贯注着刘勰哲学性思考的文学纲领。刘勰志在经世,以撰著入道见志之子书的态度、注经的严谨与诚挚,写成《文心雕龙》一书,力探文学本原,在文学场阈实践其体道成圣、行志济世的理想,并且将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全书,将形而上的高远追求与形而下的表现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体大虑周的巨著,为后世揭示了伟大文学应具备的基本因素,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有其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