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67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781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余华小说完全背离了传统文学对死亡意识的阐释,他调动思维的超常想象与直觉体验,开拓死亡过程及死亡来临前后的艺术空间,对死亡过程进行创意性描写,诱发对死亡的客观命运的探询以及死亡意向的捕捉与死亡艺术的美学呈现,死亡成为一次具有革新意义的本体呈现。但是,在残忍的暴戾的死亡和随意放逐生命的背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家悲悯人生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02.
从拼写变异的定义与构成入手 ,对这一特殊的修辞手段进行了客观的描述 ,探讨了其美学功能 ,并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推导出拼写变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3.
明清督抚制度当承袭周秦以来的近官以京秩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它与汉代刺史制度、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明代巡抚制度萌芽于建文时,基本确立于宣德时期。总督制度是在巡抚制度普遍推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跨省置督,总领地方。清初的督抚也是出于监察地方和督察军事的初衷而署置的。作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其权力和职掌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和洋务运动及其以后的变局进一步膨胀起来。在承袭与变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明清督抚制度,其演变有着历史渊源、动力机制、制度机理和路径依赖,它是中国古代监察官地方官化的典型个案,对我国近现代地方政治制度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等各方面都存在语言变异现象。网络流行语语音变异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谐音、缩略以及对外来词的音译等。  相似文献   
105.
南昌地区民俗,在几千年的衍变过程中,承吴头楚尾之风,返本乡本土之俗,既饱含儒家学说、朱程理学之底蕴,又在南昌地区大气变化、人际关系、社会衔接中得到实际生活的补充,逐渐形成了既与其它地区民俗相辅相成,又有独特新意的本地区乡俗。  相似文献   
106.
语言变异是广告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形式,以符合广告别出心裁、过目不忘的特点.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语言变异在广告语言中的体现和运用,以及广告语言变异的特点,旨在正确理解和看待广告中的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07.
某小区域与其所属大区域单产变异相关系数、某小区域与其所属大区域内其他小区域单产变异相关系数的平均值这两个指标可以用来度量农作物系统风险。四川省的实证结果表明,两个指标在衡量农作物系统风险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个指标都显示四川省各地区农作物系统风险程度总体较高。  相似文献   
108.
语言的美学功能通常是直观可感的,可诉诸于人的视觉和听觉。小说中"变异"英语是作者利用拼音文字的形态发生机制的优势,有意违反语言常规"人造"的,用以模仿人物"怪音"、"醉音"和"乡音"。"变异"英语的美学效果如何在译文中复制呢?"动态模仿",即用汉语"飞白"辞格翻译"怪音"和"醉音",以通俗畅达的汉语口头语翻译"乡音"。  相似文献   
10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文学论争是最为复杂的.由于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观念左右文学史的研究,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评断文学发展的脉络,因此,在这种语境中,长期以来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似乎成了新民主主义史的佐证与阐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论争大多以武断的言论予以评判,以先人为主的观点按图索骥式地运用史料,上纲上线式的分析使文学论争等同于阶级斗争,使某些原本仅仅由于文学观念分歧导致的文学讨论、文学论争,常常变异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搏斗,甚至连当时朋友问对于文学的切磋,也上升至阶级视阈进行审视、评说,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心态更加剧了文学史研究的偏颇,尤其在对于史料的研究中,缺乏论从史出、回到历史原点的研究方式,而往往采取本末倒置的方式,先定性质再找材料,使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论争的评说缺乏学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0.
汉语语体研究领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汉语语体变异是不争的事实,其一是局部语体成分的替换,其二是整个语体体式的迁移。当代汉语语体变异具有二重性。规范语体是语用原则,而创新运用语体更是必须认同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