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594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052篇
社会学   89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东岳论丛》2017,(10):129-137
"十七年文艺"鲜明的国家、政党组织特性,形成了文艺话语的一体化特征。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文艺创作不断想象和建构新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鼓与呼。文艺发展的组织化体现在文艺生产方式的体制化保障,文艺家的体制化,生产资料的国家控制和调配,由此实现了文化统制。作为新中国精神发展的主要形式,"十七年文艺"清晰地烙上了时代政治的印记,以诠释新政权的合法性,书写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意识形态教化的有效性,培养了一批文艺新人,塑造了系列新人形象,形成了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学经典,巩固了党的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32.
1937-1945年北平沦陷时期,译事活动并未停滞,单行本或合集形式的译著陆续零星面世,各类报纸杂志更是普遍开设译作栏目。政治局势、译介载体性质以及译者个人文化立场、艺术趣味之间的复杂交织,使该时期的译事面貌呈现出很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官办杂志《中国文艺》译作风格多元化的努力背后,折射出本土知识分子疏离日伪政治、秉承"五四"新文学旨趣的独立姿态。  相似文献   
33.
杨樾小传     
《学术研究》2012,(3):1
杨樾,又名杨越,笔名方生、杨浩泉、于燕郊等,1918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潮安。早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在《反侵略》周刊发表短篇小说《太平洋之战》,抗战结束后,1945-1946年在汕头创办《建国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国风》  相似文献   
34.
中国学界对"生态批评"的言说,呈越来越热的趋势。这些言说包括对生态批评何时出现,为何出现,它的内涵、对象、范围、特征、意义、思想基础、理论依据、价值标准等的认识和讨论。然而,对生态批评的谈论往往存在着与生态文学、生态文艺学、文艺生态学、生态文学研究等词混用,以至缠绕不清的问题。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利于生态批评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拓展的。  相似文献   
35.
所谓"俗信文艺",是指与某一民俗信仰紧密相关的一切文艺活动。它们与民俗信仰一起,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以常熟地区宣卷为例,它的相关信仰活动从明代中期以来就基本没变,只是俗信文艺的文体有所改换。清代中期以后宣卷兴起,虽屡经兴废,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同类文艺形式的存亡命运却大有不同。"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树立平等对待文化多样性这一价值观,保护的措施应限于"保存"资料,至于延长"非遗"项目活态生命的任何"保护"努力,均属徒劳无益。对于政府行为而言,"无为即保护",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36.
王研 《今日辽宁》2014,(11):47-49
在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辽宁收获“满堂红”,凸显辽宁文艺持续发展、走向繁荣的良好态势.“五个一工程”评选是全国文艺领域最重要的奖项,辽宁之所以能够连续两届取得“大满员”,应当说,是始终坚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重在基层、面向大众,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努力方向,大众传播以其服务面向宽广、媒介方式灵活、内容呈现多样的特点,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支持。跨文化沟通、理解、欣赏是滋养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心态的基础,蕴含民族因素的文艺形式在增进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大潜力。依托大众传播载体,拓展民族文化交流的文艺路径是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可资选择。  相似文献   
38.
39.
40.
《社科纵横》2016,(10):128-133
抗战沦陷时期,天津报纸文艺副刊登载了大量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伪的高压钳制下,以《庸报》为代表的文艺副刊的文学批评、诗文作品以及长篇通俗小说等,既沿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道路继续前行,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异变态势。就整体而言,天津沦陷时期的文艺副刊,在文学上依然是传承大于异变。日本的侵华,并未阻断中华文脉强有力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