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文质模式"是儒家理解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学艺术的独特视角,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阐释模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与人格理想。在孔子那里,"文质模式"原本是关于君子人格的规范性标准,其内涵是传统贵族精神与新兴士人趣味的复合体。在汉儒那里,这一模式就演变成了考察社会历史的阐释框架,衍化为一种政治标准。而到了汉魏之际,这一模式再进而演变为衡量诗文书画风格特征的尺度,成为一种审美趣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阐释模式意义与功能的演变始终与古代士人阶层身份意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2.
略论《文心雕龙》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93.
哲学的终结与道学导论的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终结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想的终结,而是特指作为一种特殊哲学形态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经由翻译philosophia而来的哲学,在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新生,将表现为道学的重新开端,而道学的重新开端则首先体现为道学导论的墓本任务.道学导论不是外在地为一种叫做道学的现成学科提供一个导入其中的道路,而是本身即为道学的重新生成和展开.在现代中文的语文处境中,道学导论的基本任务是吸收转化质胜于文的逻各斯哲学,以文救质,在新的层面上重建文质彬彬的道学理想.  相似文献   
94.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由于年代久远,文质之争常被一些学者比附为西方的意译、直译之争.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研究显示: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不同,内涵不同,争论过程也不同,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是译文语言的文丽或质朴,需要解决译文是否需要文饰的问题,属于语言风格的争论;而意译、直译之争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内涵是按意翻译还是按词翻译的问题,讨论如何传达原文的问题,属于翻译方法的争论.这些不同说明文质问题不等于意译、直译问题,二者虽有关联,但侧重点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比附于西方的意译和直译之争.  相似文献   
95.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96.
在广义科举范围内,唐代以诗取士的产生早于唐诗繁盛期的到来。通过考察唐代文德政治背景下的试诗现象以及试律诗的命题用意、创作倾向、评判标准等内容,可以发现以诗取士有利于唐诗儒性内质的形成,有利于唐诗审美特质的确立。"诗"、"儒"结合,是唐代以诗取士对诗人与诗歌产生的最根本影响,也是唐音自立"文质斌斌"面貌的一大成因。  相似文献   
97.
家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国公民而言,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那些"文质兼美"的红色作品,仅仅是展现于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中,是一种对"情怀"的亵渎,更是对红色教育在情感上的贬损。因此,以小学语文课文为基础,以美术课程为辅助教学渠道,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与根植,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颂红色精神与贡献情怀,是对红色作品和作品中的英雄们的最好回馈。  相似文献   
98.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用"律切则骨格不存"来象征"沈宋"时期"律诗之"不成熟及未定型格。元稹认为"律诗"不单是"声律美",到了杜甫手中"律诗"涵意全面成熟,简言之是"文质"两存。以此范畴──文(形式美)及质(内容美)来阐释唐诗的艺术特质,尝试上追溯魏晋,下至盛唐,借着诗人的诗论、作品去论述唐人"格律诗"所组成之元素及其源出之处。  相似文献   
99.
"五经皆文"是刘勰在<宗经>篇里集中提出并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不仅是刘勰为"文"之"宗经"寻找到的理论根据,而且在总论、文体论、创作论等部分的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本文对此作了具体清理,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据以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0.
从义、情、文(辞采)三个方面来看,《论语》的语言具有凝炼警策、感情充沛、生动优美的特色。这一语言特色的形成,是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特点和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孔子的人生经历以及其文艺美学思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