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79篇
社会学   147篇
统计学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从"五四"说到"新国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家炎 《甘肃社会科学》2007,(1):156-157,141
从清末和"五四"前夕起,国学实际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老传统,一个是近百年来形成的新传统.这两个传统至今未能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存在着对新传统--即"新国学"的很大误解,诸如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靠所谓"打倒孔家店"、"全盘反传统"起家的;"文革"受"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影响等."五四"虽有偏激,但并不"全盘反传统".它主张科学民主,与"文革"的个人专制与个人迷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2.
龚金平 《兰州学刊》2007,(2):141-144
本文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如何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伦理化的表达:将政治上的敌人定义为伦理上的坏人(小人);用伦理的切肤之痛激起个体的"阶级仇恨";将革命的意义置换为伦理上的抚慰.同时指出,中国电影在伦理化表达上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对今后中国电影创作如何在思想主题的融注、艺术上的探索及观景愉悦的营造上实现完美的结合,有着重要的警示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3.
论浩然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位置比较独特的一位作家.作为两部当代文学"名著"<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标本"性意义.他"文革"前开始创作,"文革"中被时代风潮挟裹到"成功"顶峰,"文革"结束后,"隐居"在京郊通县反思和写作达7年之久,1987年后迁居河北省三河市至今.他身上带有浓郁的农民精神气质,其作品也与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性格特征、道德价值观念等血肉相联.浩然一生在文坛上大起大落,颇为独特的是"来自农民,归于农民".这既造就了浩然,同时也成为他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74.
新时期以来,"文革"影像书写的艺术风格异彩纷呈,融合了中国几代导演的影像探索与追求。电影里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技巧,并分别营造出流动的情绪诗境、史诗风格的情境和超然的光色意境,导演将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寄寓其中。一定程度上,"文革"影像多元化的诗意风格以及别具匠心的蒙太奇技巧,都彰显出中国传统艺术含蓄美的特征,使"文革"历史的反思意境深远,极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5.
“十七年”时期与“文革”中的浙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时期与“文革”时期浙江小说创作的基本轨迹.“十七年”时期,浙江小说的作家队伍结构、题材类型、作品质量都有可取之处,并有一些不俗的成绩.“文革”期间,某种集体意志取代了作家的主体个性,创作趋于平庸.  相似文献   
76.
1968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说有四五箱鲁迅书信手稿丢了,江青、康生向我交待任务,让卫戍区派人去找。我立即给卫戍区副司令刘光甫、副政委周树青打电话,要他们来钓鱼台8号楼。他们很快赶到了。江青说请陈伯达向你们具体交待。陈伯达还亲笔画了张地图。让我们到两个地方去找。  相似文献   
77.
本文通过对周恩来在“文革”十年中重要言行的描述,忠实记录了这位伟人在那段共和国的特殊岁月中,为真理而斗争的风范、品质与事例。  相似文献   
78.
一、来源在中国电影史上,"阴谋电影"是一个谜。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这些影片除极个别的(如《春苗》《欢腾的小凉河》)之外,它们中的大部分,从来没有公映过。  相似文献   
79.
李达之死     
文革”开始时的1966年4月,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和全国三届人大常委的李达即被中共中央中南局和湖北省委确定为打倒对象,行动受到限制。跟随李达多年的秘书刘某某同情李达,5月1日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信反映李达的情况。5月初,  相似文献   
80.
曾志 《中外书摘》2011,(7):34-37
中组部老干支部与郭玉峰进行斗争 1976年10月6日晚,万恶的“四人帮”终于被送上历史的审判台。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四人帮”的种种倒行逆施及其蛊毒已深深渗透到社会肌体中,“两个凡是”,成了绊脚绳,阻碍着全国人民揭、批、查“四人帮”及其余孽,以及彻底否定“文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