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7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7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社会大流动导致了传统乡村社会网络的瓦解,它改变了乡村家庭的结构、伦理、功能,也改变了乡村个体的生命历程、日常生活。这突出表现为"时空断裂",即乡村日常生活空间和时间的断裂。就其实质而言,时空断裂是在社会大流动中乡村家庭与个人既有的网络关系、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心理情感、生命意义的断裂断裂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反而在客观上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个人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被动或主动地采取回应与行动——重构。应在社会、家庭、个人同构的思路下,从国家宏观制度政策设计和个人能动性激发两个方面入手,重构乡村家庭与个人的时空生活。  相似文献   
32.
毛迅  熊辉 《江汉论坛》2007,12(9):79-82
"欧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语言现象,至今仍在对现代汉语的应用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由于对其负面义涵的过度关注与阐释,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断裂论"以及90年代的"失语症"等带有文化纯净主义色彩的焦虑的屏蔽,"欧化"一词的正面词义被一再掏空,最终成了一个贬义词.随之而来,新文学之初的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化方面的合理性与价值,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有必要对"欧化"进行去蔽性的重读.  相似文献   
33.
国内学界以往对阿尔都塞的介绍大多集中于他对马克思哲学史的解读 ,人们忽视了阿尔都塞这种独特诠释结果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前提。本文主要讨论了阿尔都塞从巴什拉那里承袭的法国新认识论的遗产。其一 ,他拒绝再现式的主体 -客体二元认知构架 ;其二 ,明确指认实践性的认知为前科学的价值意识形态 ;其三 ,在前科学话语的断裂之处确立科学理论的突现新质  相似文献   
34.
现代性: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明 《社会科学》2004,(1):106-114
“现代性”在近几年突然成为一个热门的论题 ,所有关于后现代的论述都悄悄地或者说在不知不觉中换成了“现代性”论述。很显然 ,这是后现代对现代性的重新铸造和重新包装 ,以应对当今全球化带来的知识挑战。处在现代性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艺术 ,在反抗现代性的同时又在实质上建构了现代性 ,它在加深现代性的鸿沟的同时 ,又建立了各种重新联系的感觉的和情感的纽带。当代中国文学从后现代的理论高地退却后 ,也不得不从“现代性”论述中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这里 ,也许可以给予当代文学研究提示更为深远的历史背景 ,以及更为复杂的美学内涵。当然 ,这一切都要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审慎地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5.
高强 《天府新论》2004,(1):85-8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种结构性的变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断裂结构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很必然的背负了制度与结构变迁的代价。断裂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政策出现缺位,使得社会资源的重新积聚失去平衡。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和加剧了他们被社会排斥的困难处境。因此建立以初级社会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6.
阿尔都塞认为在青年马克思著作与成年马克思著作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的断裂。他的这一认识对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化倾向具有进步意义。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形而上学性和独断性 ,表现出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轻视 ,所以我们要用辨证的眼光来审视和评价阿尔都塞的断裂说。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崖口现象”,认为文化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独立性和重要性,文化断裂可能引发人们制度失意、制度创新和制度排斥,而崖口的公社体制实质上就是文化断裂背景下制度边缘性效应之制度失意的产物。  相似文献   
38.
《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断裂”历史叙事——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由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陈娇华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相似文献   
39.
视觉文化作用下的文化断裂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芳 《中州学刊》2005,(5):240-242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大众媒介的不断冲击下,以电影、电视为主体的视觉文化以其连续的作用一跃而为人类生活和艺术生活系统里的奇特角色.由于视觉文化对受众欲望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困惑也就成了必然.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思想以及习惯的基础,是今后发展的依据,如果丢失,一个民族就会失去基础.因此,视觉文化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避免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与困惑.  相似文献   
40.
据已有的考证,国际私法学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少在1905年(清光绪31年),中国即不止一本国际私法著作印行于世。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据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正中先生的不完全统计,就有12本之多。这一成绩即使在当代,也是骄人的记录。此后虽然和平时日少,离乱年月多,既有内战,又有外族入侵,但国际私法仍不急不缓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