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56篇
  免费   837篇
  国内免费   195篇
管理学   2950篇
劳动科学   300篇
民族学   447篇
人才学   581篇
人口学   178篇
丛书文集   6010篇
理论方法论   1395篇
综合类   14027篇
社会学   1748篇
统计学   552篇
  2024年   255篇
  2023年   835篇
  2022年   655篇
  2021年   1196篇
  2020年   1573篇
  2019年   637篇
  2018年   290篇
  2017年   545篇
  2016年   756篇
  2015年   1030篇
  2014年   1591篇
  2013年   1511篇
  2012年   1845篇
  2011年   1848篇
  2010年   1759篇
  2009年   1885篇
  2008年   2106篇
  2007年   1473篇
  2006年   1201篇
  2005年   1153篇
  2004年   924篇
  2003年   867篇
  2002年   681篇
  2001年   571篇
  2000年   416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以色列企业员工在1981-2006年的25年之中,对于工作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工作中的经济收益和自我实现,对于服务社会和奉献精神的追求逐渐降低。中国90后员工有着和以色列员工相似的态度变化历程,通过对以色列员工工作认知变化的研究,可为中国90后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74.
具身认知本质上是大脑对多模态信息的加工过程,因而图像等异质模态与语言一样,可直接参与隐喻的认知表征。重新检视隐喻的表征过程,发现多模态隐喻的具身表征涉及形式表达、概念及认知情境三个不同的维度,因此"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感官"体验可在形式表达层产生知觉仿拟效果,影响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方向;依托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身体结构"通过"取象赋形"的认知操作偏离其原有意义而成为另有所指的表征符号;"场景"则在与身体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进而赋予符号新的所指内涵。  相似文献   
75.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快递业为应急救援物资和人民群众日常基本生活物资运输和寄递服务、畅通经济循环、满足民生需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末端配送体系不健全、末端收投不畅等方面。在对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快递末端配送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末端配送存在的不足,并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智能化无接触式配送构建、乡村快递服务网络完善、快递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助推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6.
我国有许多座博物馆,每座博物馆都收藏了许多文物,博物馆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许多人在假期会到博物馆进行参观,通过了解每一件文物的历史来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用到了数字化技术,将各种文物的信息展示出来,结合一些视频声音的效果,带领人们更深入地走近文物,也推动了博物馆向新形势的转变。本文基于数字化博物馆展览设计新构想来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
截至3月3日24时,韩国最大的华人平台媒体"奋韩网"针对在韩人员做了一项题为"韩国疫情突发,各个在韩人员的反应"的在线调查。在48小时的调查中,有5240人参与了调研。结果显示,已经回国的人员是210名(占比4.01%);准备回国的人员是462名(占比8.82%);想回国,由于一些原因无法回去的人员是918名(占比17.52%);在韩国家中隔离,随机应变的人员是1580名(占比30.15%);正常学习或上班,自己会加强防疫的人员是677名(占比12.92%);在观望,之后看情况再决定是否回国的人员是947名(占比18.07%);以过客自居,表示只关心调查结果的人员是446名(占比8.51%)。  相似文献   
78.
79.
80.
解读2018年新《刑事诉讼法》中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设计,可以发现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证明上可能存在证明对象难以明确、证明标准难以厘清以及证明方法难以把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传统"绝对真实"的证据真实观话语、司法者繁简难分的裁判认知习惯以及高度抽象的证明标准规范有重大关联。因此,需要在对新《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和适用过程中针对认罪认罚从宽重构一种适中化、具体化的刑事证明方式并建立以程序和证明方法为主导的证明实现机制,同时还需要完善保障机制,以防范该证明体系带来的错误定罪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