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1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649篇
劳动科学   58篇
民族学   71篇
人才学   74篇
人口学   50篇
丛书文集   956篇
理论方法论   176篇
综合类   1630篇
社会学   342篇
统计学   14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618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全球化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凸显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其表现为:价值取向从整体向个体的转变,价值追求从道义导向向利益导向的转变,价值标准从一元性向多元性的转变。面对多样而复杂的价值观念,必须赋予主导价值观以时代内涵,建构新型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42.
43.
中国正在工业化过程中和现代化初期,经济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深化改革,不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人才队伍,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4.
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建立一套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新型工业化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2、2003年的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包括福建省在内的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基础进行评价,从信息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福建省与其他省市进行比较分析,明确福建省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大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比例70%以上,并且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全市至今设有一个人口超过20万的中心城市。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极其有限。这种现实决定了我市必须走迅速壮大城市规模,农村人口逐步向重点集镇、中心城镇转移的发展路子。同时,又必须迅速壮大规模工业,因为工业化能绐剩余农村劳动力和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居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46.
安徽作为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一个城镇化 发展严重滞后的农业大省,其工业化水平同改革开放前相 比尽管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仍处于较低层次,工业化任 务远未完成。因此,准确评价安徽新型工业化水平,对于推 动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无疑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新型工  相似文献   
47.
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长期落后于东部,虽然与国家宏观政策有一定关系,但传统工业化技术与西部地区的特殊区位因素是造成西部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以克服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西部的比较优势,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新型工业化是西部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8.
49.
本文厘清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制,并基于2007—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2)全国层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中部直接效应最大,东部间接效应最大。据此,本文提出健全金融支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发展和加强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