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2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衣俊卿 《河北学刊》2002,22(3):19-24
全球化时代哲学研究的合理定位应当是回归文化批判,这是哲学的本分,也是全球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导致以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机制为特征的全球文化的生成,同时,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领域通过文化整合而日趋一体化。这种文化逻辑为哲学的文化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创新的主题。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批判,哲学应当包含几个重要的维度:从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机制、梳理人类现有的文化精神资源、培育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新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2.
文章立足新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薇拉·凯瑟三部地域文学作品的“流动”主题。通过考察凯瑟作品中“流动”带来的角色身份的变化和个体与地方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美国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凯瑟敏锐地觉察到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力,其创作以鲜明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围囿,借助流动性使特定地域中的个体成为世界居民,同时将隔绝的地域与世界建立联系,展现了流动和栖居的辩证统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我国绿色大学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鸣 《社会科学家》2008,(3):142-144
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学习型发展"、"数字化发展",而且要"智慧型发展"、"国际化发展",更要"创新型发展"、"绿色型发展".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形式正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也正在成为21世纪人类的新文化.因此,创建绿色大学将成为21世纪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生态文明为背景,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对我国绿色大学运行机制的内涵特征、体系构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4.
刘黎红 《东方论坛》2006,(3):102-107
五四时期整理国故的潮流中有两股势力,一为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新文化人士,一为以梁启超、柳诒徵、顾实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人士。双方在整理国故的目的、方法和态度上有明显的不同。在目的上,前者更注重揭示国故真相,进而批判国故;后者更注重“保存国粹”、“扬我国光”、“翊进世运”。在方法和态度上,前者提倡训诂、考据的汉学风格,追求“为学术而作工夫”的研究态度;而后者却更注重阐发义理的宋学风格,倾向于“学问之非为学问,必有益于社会国家。”  相似文献   
105.
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证了高等学校党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党建要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优势,在新时期完成传播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思想和文化;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对党的坚定信仰,加强大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和领导.  相似文献   
106.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救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策派是个深受误解的文化学派,它在贝塔朗菲之前就运用系统方法──“文化摄相”法审视现实,思考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它清醒地看到了五四启蒙理性的弊端,力倡“反理性”的人本主义,以突破僵死“理性”的桎梏。而其目的是博采并蓄地融合中西文化,建构理想人格,创造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7.
澳门海港独特的发展历史、特殊的国际地位 ,以及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过程与特点 ,造就了澳门独自的文化特征 ,并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回归祖国后的澳门将在2 1世纪利用其文化特色与各种海外关系 ,为澳门的发展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发挥对外的中介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五四新文化思想对21世纪国民素质结构调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思想从深处震撼了 2 0世纪人们的文化心理层面 ,促进了国民素质观念的转变。在 2 1世纪 ,应充分发挥五四新文化的育人功能 ,调整国民素质结构 ,使国民素质具有开放性、竞争性、适应性、应变性和超前性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9.
学术精神的失落与大学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军 《云梦学刊》2007,28(4):15-15
晚清以来,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大学逐步成为学术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发扬光大者,在推进现代学术的萌生、发展与转型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语)的北京大学,我们很难想象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够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进行;如果没有西南联大在“国难时成为文化的支柱”,我们很难设想经历了漫长的抗战的颠沛流离之后,我们还能拥有完整而健康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0.
朱寿桐 《江汉论坛》2007,1(3):104-107
辜鸿铭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年具有国际背景同时也具有国际影响的政批评家、社会批评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家,他从中国古老的儒学出发,广泛结合西方稳健、理性的学说,倡导代表中国文化正统的孔孟之道以申述富有书生气的人文理想,倡导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尊王理论以建构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倡导充满人本意识的道德理念以完善现代的人文价值体制,虽然其中不乏荒唐的谬误和令人恶心的腐恶庸俗成分,但他提出来的一整套思想观念,与经过新文化淘洗以后的人们一般印象中的顽固守旧、陈腐愚钝一流毕竟有很大距离,论其观念倾向和思想特质,即使不能被标示为中国较早的新人文主义价值形态,也可以被理解为中国新人文主义的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