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10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61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方长安  翟兴娥 《河北学刊》2005,25(1):131-133
新诗虽为现代白话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但新诗并没有真正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对传统诗歌稍有了解的读者不难从现代新诗中发现传统诗歌时显时隐的影迹.这种影迹是如何留下的呢?人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主体无意中的承传,因为传统根深蒂固,不是任何主体能够轻易摆脱得掉的;然而,考察新诗萌动、生长的历史,又不难看出,传统并非完全是无意识的自然留存,而主要是创作主体的自觉沿传.那么,现代诗人究竟是以怎样的态度、立场自觉审视、择取与延传民族诗歌传统的呢?  相似文献   
92.
作为格言和警句的孩子,诗歌与民间智慧的关联历史久远而又鲜活。从文字之前口耳相传的歌谣,到信息科技时代的新媒体诗歌写作,民间智慧从未缺席。而“民间”“民间智慧”这些概念本身却又含混模糊,其中既有隐秘的一致性,也包含着不同甚至相反的涵义。从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视域,可以对照性地考察诗歌创作与民间智慧关系问题在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以及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几个典型时期的衍变,从中勘见民间智慧在当代诗歌表达中的核心价值:底层民众创造性地以诗歌方式表达其本能性生存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93.
中国诗歌在"五四"前后完成了由传统文言格律诗向现代白话自由诗的转型.这个转型并非静态的瞬间现象,而是一个在19世纪后期业已启动的动态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它的发生、走向与形态特征等是多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间外国诗歌翻译同中国诗歌转型的关系相当密切,译诗也许是促使中国诗歌转型发生、完成最为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94.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的特征及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话诗和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生成语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文体革命。这不是一场纯粹的诗歌文体革命,而是当时激进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重点是对古代汉诗,特别是以格律诗为代表的定型诗体的摒弃。由于当时恶劣的诗歌生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不仅无法建设现代汉诗诗体,而且还为以后百年新诗的诗体建设留下了隐患,使新诗在百年历史间始终存在着自由化与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95.
新诗的诞生     
刘溶 《殷都学刊》2003,(3):77-81
晚清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黄遵宪等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倡导的“诗界革命”直接诱发了新诗的诞生 ,但新诗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诗界革命” ,要从胡适提倡的创作白话诗算起。胡适的白话诗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 ,对新诗的诞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王珂 《学术交流》2003,(1):130-135
受时代的制约 ,特别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诗的职能总是被世俗化、实用化和简单化 ,总是片面强调诗的社会教化职能或个体抒情功能 ,对诗的审美功能和语言游戏功能极端忽视 ,对写什么太重视 ,太轻视怎么写 ,过分强调内容大于形式 ,主题先行式写作盛行 ,很多诗人成也题材败也题材。八九十年代的诗人争当的是诗意的先锋而非诗艺的先锋。新诗的职能单一严重影响了新诗诗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97.
李生滨 《兰州学刊》2004,(6):292-295
引  言梳理郭沫若的传记散文,同时又在随着自己现在的博士生导师朱文华先生听“《胡适文存》精读”,断断续续的郭沫若阅读没有多少心得。但在接触近年来有关两人的学术讨论的一些论著,两相结合,却也发现一些批评者总是有那么一种过热过火的、悖反潜隐的过于主观的论说,也不好一一去辩析。我们研究像胡适、郭沫若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客观地批评,但不可诋毁。也不能随着时代潮流抬高一个人,压低一个人。最近,随着学术氛围的宽松和言论批评的相对自由,我们对以往历史不公正对待的人物都有了较为宽容和客观的评价。但也滋生出另一种不好的…  相似文献   
98.
对吴奔星先生的研究视角大致有三:诗人、学者、教育家,其中以诗人为对象研究居多。本栏目此次推出的三篇笔谈从三个方面研究诗人吴奔星:葛乃福以《诗的创作与欣赏》为切入点,讨论吴奔星的诗学观;吴心海通过回忆父亲的轶事,解读了其诗歌的家国情怀及创作流派;张新芝则探讨了吴奔星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内容的嬗变与发展等。作为吴奔星诗歌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将它奉献于读者,希冀以此为契机将吴奔星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99.
百年新诗一直处于"律化"和"自由化"的对抗之中,这种多对抗少和解的局面不利于新诗的健康发展。适当的诗体规范,不仅能建立起诗歌的体式特征,而且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尝试集》是汉语新诗史上重要的诗集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汉语新诗从理论创立到诗歌文本的构成。从诞生时候起,对《尝试集》的认识,大多规范为其诗歌史上的开拓意义远大于文本意义,而且标志着汉语新诗彻底告别了传统汉语诗歌的审美范式,以新的姿态彰显汉语诗歌的变迁。其实《尝试集》是以"旧"的姿态昭示"新",而非以"新"的面目告别"旧"。这种姿态表征的是《尝试集》群落的选择而非单纯的个人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