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27篇
管理学   48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178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306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61.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对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核心的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形成影响深远。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爱国主义思想、实事求是作风、反帝反封的革命精神、“霸得蛮”的顽强斗志以及灵活实用的军事思想等,无不秉承着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2.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同时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作知识谱系学的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中,也有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两种主要的文学现.如何认识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在新时代汲取其理论资源,建设当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五四新文学运动与1928年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关系,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两个主要理论与实践的资源中的有益的东西,在科学发展现指导下,解决好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以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化的总特征--物化意识.这种文化所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化、主体原子化、主体的数字化、官僚制的形成、大众文化丧失了批判性、学术研究片面化等方面.卢卡奇认为可以通过恢复人们丧失了的总体性来克服、扬弃物化意识,无产阶级只有理解并运用总体性,才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4.
钱中文 《河北学刊》2005,25(4):133-138
文学的自律、他律问题早在20世纪初就已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个时期,文学自律的一面探讨不多,主要是争论他律的应有的方面,以确立新文学的性质与方向,建立新的文学观念,自属文学内涵的应有之义.但自20年代下半期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及其余脉的各种文学思想,都被当成无产阶级文学思想介绍了过来,形成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文艺界的多次大争论,造成了文学观念向他律的倾斜与严重的越界.其中的一系列主导思想,后来以权威的形式被沿袭与巩固了下来.  相似文献   
65.
马克思恩格斯对特权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特权的内涵,以及反特权的历史任务作了全方位的勾勒,指出了特权的危害性,揭示了共产主义与特权的关系。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反特权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反特权斗争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6.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消极性与保守性,变相肯定了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与为政治解放辩护的旧哲学世界观决裂。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以虚假普遍性强化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继宗教异化之后发生了政治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批判的现实任务,解放政治成为超越政治解放的出路。马克思勾勒了解放政治的大致轮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确立,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全体社会成员真实参与公共事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相互联结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人民才是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人的真正解放为指引,为向共产主义共同体过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67.
牛玉峰 《浙江学刊》2006,1(5):184-187
党的八大根据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作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正确决策,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一系列的重要方针和措施,尽管这一决策及方针和措施未能付诸实践,但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使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指引我国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68.
民国以来的政治乱象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颓败景象,使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先进知识分子,决心通过抨击传统伦理思想体系、批判资本主义道德文明的方式,达到革新伦理、改造旧邦的目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为五四先进知识分子探寻中国的新伦理思想体系提供了理论来源,他们开始尝试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无产阶级伦理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五四先进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伦理思想的转型。考察五四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伦理思想转型所作的尝试与努力,既可以回顾他们探索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心路历程,探寻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体系建构的早期路径,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9.
无产阶级理论提出以来,其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均衡。早期,当革命阶级力量弱小,理论不够成熟时,为了实现早期阶级目标,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大于国家利益。随着革命的胜利,早期目标的实现,无产阶级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由于世界革命的发展不均衡态势,以及无产阶级国家的相继建立,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开始把自己国家的国家利益置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前端,大国沙主义开始产生。新的时期国家作为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主体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相对而言,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等制度的融化中,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创新中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70.
列宁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袖,他的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很高的借鉴价值。他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主要是:执政党必须学会“从事经济工作”,必须维护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思想团结,必须维护在民族集中制上的组织团结,必须时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中俄两国共产党诞生时的历史化背景和执政时的国情和党情的相似性,使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