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夏珂 《社区》2012,(16):35-35
初来社区时我觉得很无聊,每天都好像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积极性,感觉这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我是来“打酱油”的、混时间的。特别是刚来工作时接待了一些居民,听了他们反映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下水道堵了、路灯坏了、楼道清洁没做干净……我心想:“天,怎么这种事也是我们要管的啊。”我很不理解,怎么这些琐碎的事情都要来居委会寻求解决。  相似文献   
42.
陈亦权 《职业》2010,(5):49-49
宋非凡是来自河南的北漂人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一天他在王府井小吃街无聊地散步,看见一个小女孩在卖花,但是许多男男女女从那个小孩身边走过,不仅没有什么人去买她的花,简直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人会去注意到她。看着那位卖花小姑娘因为没有生意而没精打彩的样子,他心里想:王府井那么热闹,可是为什么会没有人买她的花呢?假如我是一个卖花的人,怎样才能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呢?他脑子一动,想到了那个能逗人发笑的小丑!  相似文献   
43.
无聊的情绪体验频繁地出现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对个体产生了诸多的影响,降低了学生生活的体验感和幸福指数,如何有效地降低学生的无聊感,对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本校1300名大学生展开了相关的调研,从各维度分析大学生无聊倾向性与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的相关程度,尝试从学校、个体、家庭方面探讨出了高无聊倾向性群体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4.
谢姗珊 《现代妇女》2014,(11):459-460
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无聊"的概念、测量结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包括无聊概念的具体化、测量方法的完善、以及应对策略的拓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45.
板凳搬过来,大电视开起来,电脑接入星尚网,“今天我主持”就要开始了! 和老爸、老妈一起看“今天我主持”,笑疯摔了!不想过一个无聊的周日晚上,那就锁定星尚频道吧,包你笑不停!  相似文献   
46.
帕特里夏·斯帕克斯是美国杰出的女性文学评论家,对文学评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指出社会主流文化推崇的女性形象与真实女性不符,剖析女性人生面临的种种问题,为女性的自由发展拓宽空间;二是对"漫谈"、"无聊"、"独处"等社会文化中充满贬抑色彩的高频词语进行历史性研究,正本清源,批驳词语误读催生出的消极文化,劝谏人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斯帕克斯从小词语入手做出大文章的研究方法,值得学者借鉴。  相似文献   
47.
社会性无聊感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它。为此,可从个体视界和社会视界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个体视界是通过对个体的心理培养和改变来消除社会性无聊感,包括增强意识、主体性,培养精神追求和精神能力,学会生活,确立自我独特之路等几方面;社会视界是通过社会途径来消除社会性无聊感,包括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做好价值引领,建立制衡机制,强化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加强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48.
《人力资源管理》2014,(8):42-42
几乎没人喜欢看报告、开会之类无聊的事情,但英国一项研究表明,无聊、单调的工作会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大脑可以利用这些刺激很小的“停歇时间”扩大思考范围,让思维更具有创造力。  相似文献   
49.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是已在某种情调(Stimmung)而不是理论态度中预先展开了。在生存论视角中有"畏"的情调,在元存在论视角中有"无聊"的情调,而海德格尔也正是通过选取和描述这些具体而微的现象而不是通过思辨进行哲学思考。海德格尔对不同情调的选取背后有着充分的学理基础:基础存在论以先验论的思路处理了此在的存在,从(基础)存在论—生存论视角来看,畏的作用在于使此在从日常状态的非本真状态还原到生存论的本真状态,此在的非本真状态与本真状态共同构成了此在的存在。而无聊的作用在于对基础存在论进行再次翻转(Umschlag),这种翻转是对"生存论视角"的再次还原,并且其最终通向了元存在论,元存在论的主题亦即"整体中的存在者"是此在在存在状态上(ontisch)的基础。然而,情调所开启的思索远不止于此,海德格尔最终试图寻找的乃是基础存在论与元存在论更深层次的统一。  相似文献   
50.
张怡筠 《今日南国》2009,(15):49-50
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近日频频来电约我参加聚会。只是不巧,这个月我正在做自己工作室“情商讲师”团队的招募及培训,忙得很High很充实,所以屡屡无法赴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