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明末与清初,虽出游赏花的行为在表面上存在一致性,但意味已大不相同。明代末年,文人士子受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追求现世物欲的享受,将唐宋以来出游赏花的习俗传统演绎到极致,咏花诗的内容大多表现玩赏花卉、文人雅集、宴饮赋诗之乐。清代初年,文人士子受陵谷变迁的影响,虽出游赏花之风犹炽,但出游赏花已成为文人士子逃避现实、疏离清朝统治的一种方式,咏花诗的内容主要抒写诗人家国之痛与故国之思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62.
王鑨是明末清初有重要影响的河南籍文人,生于公元1606年,卒于1670至1671年间。他40岁前居家郁郁不得志,顺治元年降清后平步青云,昆山、北京、山东均有其任职经历。孟津王氏家族堪称明清鼎革之际河南的名门望族,王鑨长兄王铎是明清重臣。以王铎、王鑨为首的"孟津诗派",与商丘侯方域、宋荦的"雪苑社",是明末清初河南文学的双峰。  相似文献   
63.
64.
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对此间实学教育思潮有如下影响:一是出现注重数学教育的倾向;二是注重中西会通、然后超胜西学的趋向;三是注重实践验证和科学实验的思想。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不能起到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却代表了儒家思想对西学挑战的应时,与儒家教育的新变化,以及明清教育探索中富于生机的、具有前瞻性的一支力量。  相似文献   
65.
艾儒略是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他用中文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天主教的教义、礼仪,其中《圣梦歌》是和张赓合作完成的,张赓还为艾儒略的《口铎日抄》做序,为《五十余言》做题。本文拟通过两人的交往来探索明末清初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教策略,以及当时中国天主教徒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6.
陈莹  郑丹宁 《理论界》2005,(9):240-240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考据学家。他博涉多通,对文字、音韵、训诂、天文、生物、医药等很多领域皆有研究。《通雅》是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代表作,是一部训话学专著,在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然而,这样一部专著其成书时间存在多种说法,本文从考证方以智的生平来推断《通雅》的成书时间,略陈己见。一、方以智生平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安徽桐城人。青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  相似文献   
67.
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佳人形象呈现出了明显的共性特征,均是集色、才、情、德干一身的美好女性.在这样完美的佳人身上既寄托着中国文人的婚姻理想.也包含着文人潜在的攀附心理.在明末清初剧作家的潜意识里,佳人存在的意义正在于为男性服务,因此,佳人越是被塑造得完美.就愈加巩固了男性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68.
69.
70.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1,32(6):14-14
《越水悲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学研究》(李灿朝著)2011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明末清初越中地区文学与文化进行系统考察和宏观把握,是一部关于明末清初越中文人与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分别选取地域文化传统、政治环境、文学思潮三个视角切入,绪论之外,几十一章,三十万字。上编探寻越文化的生成环境与特征以及地域文化传统对越中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