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0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04篇
理论方法论   97篇
综合类   1073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1 800余年,中国历代王朝的“编户齐民”一直在2 000万人至6 000万人之间徘徊,全国的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8亿亩左右,县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 500个上下,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属于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以什伍编制为基本组织原则的保甲体系,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因此,由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纯属于一种毫无历史根据和主观臆断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02.
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潮突破了以往经世思想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向:( 1)“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由离异走向统合;(2)在“治体”上由尊君转向重民,形 成了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学说;(3)重视“利用厚生”之学,主张“工商皆本”和经 济自由;(4)广采博纳外域新知,会通中西。不仅将中国经世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且孕育了启蒙思想,使经世思潮与启蒙思潮相互交织,显示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萌动 。  相似文献   
103.
明清徽州作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会,“村无稗俗,家存礼让”,素有“东南邹鲁”之誉。不仅有乡邦先贤朱子《家礼》的在地化施行,使其成为近世中国颇为典范的“礼仪之邦”,而且还有一大批徽州学者致力于经典礼书的考证与阐释,对于传统礼学的发展及乡规民约的转型与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明清礼学生态的考述,可以从中窥见地域礼学发展的世俗化和实用性,同时也彰显出时代学术由“理学”到“礼学”的思想嬗变与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04.
明清传奇史》是一部断代的文体史,它展示传奇戏曲在明清两代由萌生到衰变的全过程,是传奇戏曲的一部完整的生命史.要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必须突破本世纪以来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一是进化史观的绝对指导,二是作家作品的时间组合,三是价值判断的任意介入.  相似文献   
105.
借用西方经济思想考察明清时期的经贸增长不失为一种研究视角。在这方面。托马斯·孟的晚期重商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觉得:明清帝国在客观上不自觉地成为了“贸易差额论”特殊的实践者,其“生产人口与技艺对于财富增加与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理论,在明清江南地区亦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106.
明清民间宗教是三教合流的产物,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在明清时代的复兴与发展。民间宗教通过对传统文化原典精神的解读与回归,从中抽绎出爱和自由的宗教精神,并以此对抗明清时代日益恶化的人文环境和种种非人道的异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并不像一般学者所认识的是低级和愚昧的东西。民间宗教在传承古代文化精神、拯救时代信仰和促进社会变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关于明清民间宗教的历史地位、作用等问题应予以重新评价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7.
"正变"论格调论是最为核心的理论命题,它决定着一个作家品第的高下优劣.杜诗"正变"一直是明清格调论关注的焦点,明代格调论从伸"正"诎"变"的视角出发,将杜甫置于"大家"之尴尬地位;清代格调论则从杜甫人格与诗格的多维标举中,圆满地解决了杜诗"正"与"变"的问题.杜诗"正变"具有重要的诗学要义,它体现了明清格调论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了明清格调派唐诗观的发展演变和审美观念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08.
文秋红 《职业时空》2008,4(8):40-40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而且自成文化体系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从古至今,傩风不绝。在许多农村经常有各种傩祭活动,特别是南丰、上栗地区。南丰县不仅保存有各种傩神庙和古老的傩祭仪式,而且还流传80余个传统节目和各种傩面具200多种。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的上栗县,现在还保存了明清时期古傩庙20多座,以及古典傩舞50多折,有古傩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20余名。数千年积淀传承,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兼收并蓄,形成了赣傩多元的宗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9.
徽州与景德镇相毗邻,两地历来联系密切。百姓交往频繁。徽州与景德镇一地的商业贸易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即开始了茶叶、瓷土贸易。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崛起,流寓景德镇的徽州人更多了。并在这里建立了会馆.他们的活动不仅促进了该地商业的繁华,也为景德镇瓷器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它倡导了追求礼法的价值观念,成为凝聚人心的坚韧纽带,有效地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普及;它强化了社会分层的等级意识,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相对和谐的稳定秩序。山东临朐冯氏家族的发展史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