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2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821篇
劳动科学   66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276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1997篇
理论方法论   421篇
综合类   3810篇
社会学   966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807篇
  2013年   517篇
  2012年   512篇
  2011年   504篇
  2010年   484篇
  2009年   503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谢燕贞 《生存》2020,(8):0086-0086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人们成长成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做人、审美、身心健康等方面。  相似文献   
22.
汉代时期,个体小农家庭逐渐普遍化,为农民家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时,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统治者特别注重发挥以"忠孝一体"为内涵的"家国同构"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家庭这一社会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奠定了家风家教的基调和底色。在此背景下,汉代农民家庭家风家教以"孝亲忠君"的道德教育为主,以"为人处世""耕读传家"为辅,共同构成了家风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自身别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和方式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汉代农民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等,对加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接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3.
24.
本文从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对立、商义与求利的对立、淡泊物欲与物质至上的对立、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对立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在内涵上的重大差异,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5.
中国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历来在前进与后退,创新与守旧,传统与未来,沉沦与升华的艰难抉择中演变着。一方面,青少年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观念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甚至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高度分化的态势,并在分化的过程中进行反省,积累经验,更新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又面临着如何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进行调适的问题,并在调适的过程中探索主体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如何整合的途径与方式。纵观中国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到这一演变所呈现的基本发展趋势,那就是:平权取向的体验、自我取向的体验、非特殊主义取向的体验、内控取向的体验、文化取向的体验,以及独立取向的体验。  相似文献   
26.
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主要是: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民主原则。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尊重、相信和依靠群众,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和方法解决思想问题。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说事实,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是基础,思想是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力求渗透和贯穿其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核心问题是人心,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高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教育同关心群众物质利益的关系,增强思想工作的有效性。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7.
对不同价值领域间关系的定位与评判是反映人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领域、家庭生活与政治生活领域、道德价值与超道德的神圣价值领域、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关系上都表现出一元论的倾向。我们应立足于领域分离、价值多元的现代背景对其进行反思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28.
开放型社会条件下以集体和社会为本位的单一的传统价值观正在全面走向多元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内部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引起价值观转变,这属于内部动因;二是外部社会制度和观念对固有价值体系的冲击和影响,这属于外部动因。价值观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衍生物,因而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价值观的多元化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9.
把追求金钱、享乐、权力作为人生的目的 ,是错误的人生追求。利己主义是剥削阶级人生目的的核心。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由“为自己”到“为人民” ,这是人类历史上人生目的的革命变革。遵循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原理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无产阶级人生目的作了精辟表述。通过学习和践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生目的的论述 ,必然会破除种种错误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追求 ,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人生目的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30.
评价标准是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作者认为 ,在当前多种经济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 ,社会中不存在也不应当只存在一种完全超越物质基础条件的、唯一的道德准则和人生观、价值观标准。社会对于处在不同经济地位和政治角色的人群 ,对他们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人生观、价值观期望值。相应的 ,应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在要求、评判、宣传、引导中对各种不同人群也就应有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