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9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493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20篇
丛书文集   716篇
理论方法论   133篇
综合类   1569篇
社会学   206篇
统计学   4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科尔沁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普及的最佳途径是把这优秀的传统艺术引入到民族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与研究之中,并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按照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和步骤,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演唱艺术教学实践,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演唱人才,再通过他们的传唱使这珍贵的艺术世广泛深入的演唱代相传。  相似文献   
92.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3.
历史上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在云南境内外各条商道上不绝于途,不少人还定居缅甸和泰国.缅族称云南回族为"潘塞"(旧译"潘泰"),掸族称之为"潘西".在国内,西双版纳傣族称回族为"帕西".海外学者对缅语"潘塞"一词的语源争议不休,众说纷纭.本文论述提出(一)"潘塞"、"潘西"和"帕西"原为印度、缅甸一带民间对穆斯林的泛称,尔后用以称呼云南回族,三者系同一名词,仅读音有微小差异;(二)三者均由中世纪以来印度民间称呼波斯人的"帕尔西"(Patsi)一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94.
通过重读《花蓝瑶社会组织》,分析了费孝通先生早年的学术研究动向,指出《花蓝瑶社会组织》第一次披露了金秀大瑶山花蓝瑶的人口、家庭和社会生活状况;第一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了金秀大瑶山族团及族团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微型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剖析了花蓝瑶社会。  相似文献   
95.
缅甸政府把聚居在中缅边境缅方一侧果敢地区的华侨、华人从族称上界定为"果敢族".本文从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这个所谓的"果敢族"的来历、状况、与我国毗邻地区的跨国界互动关系以及缅甸政府将其定为"果敢族"的基本动因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果敢族"的称谓从民族学上来讲是很不科学的,这些被称为"果敢族"的华侨、华人,事实上应当是缅甸华侨、华人中的"云南帮".  相似文献   
96.
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97.
多维互动是族际政治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政府、社会组织、族员三者互动的结构、特点、方式、内容构成了这种机制的基本框架。其具有认知、理解、信任、包容等功能,这些功能促进了各族员由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因此,建构族际政治整合多维互动机制是实现各族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98.
田卫疆 《民族研究》2006,5(4):75-83
古代回纥作为我国维吾尔族的祖先,其起源同漠北草原其他各族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诸多文献的梳理论证,对于同回纥有渊源的丁零、敕勒、铁勒、九姓乌护、九姓乌古斯,以及突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探索,全面论证了回纥如何在与周邻各族的密切交往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9.
张娜 《世界民族》2006,(5):53-58
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这样的情况本民族的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置身于全新的异民族环境中,并逐步适应陌生的环境。沙俄时期,大批俄罗斯人作为“农民殖民者”移居中亚,这些俄罗斯农民移民就属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与祖籍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与文化传统相去甚远的异民族居民交往。在对这种全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与异民族居民建立了一种新的族际关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族际交流文化。  相似文献   
100.
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先是列强的殖民性扩张,后是大国的数字化霸权、炮舰加"文明",几乎没有给"小国寡民"和"传统社会"留下什么生存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族群"概念在"民族"概念之后进入了许多非英美世界,其能指和所指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社会的习惯,而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对话,让这两个原本富于变化的概念更加复杂.可以说,在不发达社会情愿、不情愿地投入全球大对话的今天,"族群"仍在塑造自己的本土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