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265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关汉卿婚恋剧中出现的众多"情种"形象,虽然没有某些女性形象那么鲜明,但作为同时代的产物,其中也不乏栩栩如生者.这些"情种"形象与社会的大背景、元代的文化政策、关汉卿本人的进步思想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2.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闻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好人>为例,分析了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以及间离效果的形成.并指出:布莱希特正是在创造性地接受中国戏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戏剧体系.  相似文献   
103.
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它包含表演、剧班、区域、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和印象管理等六大要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戈夫曼对拟剧论作了结构性微调,淡化剧场的隐喻和行动者作为操控者的形象,并对阐释社会世界的拟剧论持保留态度,将它视为权宜性的认知工具。学术界对拟剧论通常存在三种误解:在本体论层面,将戏剧等同于现实;在认识论层面,认为拟剧论是一种保守的理论,并将面对面互动视为零和博弈;在方法论层面,将拟剧论视为诠释社会生活的唯一视角。这些解读均有失偏颇,对戈夫曼而言,拟剧论既是隐喻,也是对现代性的另类批判,同时亦构成分析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它呈现的微观系统并不乏道德感和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104.
本文采用点面结合、侧重归纳的方法,研究朱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译文学表征问题,认为译文以散体为主,兼有诗体。散体部分文学性强,节奏感明显,韵句为数不少。诗体部分虽不多,但颇有中国古诗韵味。译文语言倾向于口语化,兼备书面语特征和表演性,用词古朴典雅,鲜活灵动、风趣活泼,契合人物身份。剧中"作料"翻译灵活多样,符合原文意图和效果。这些翻译文学表征是朱译成为莎剧汉译典范、中国翻译文学佳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军旅青春剧是军旅剧的类型分支,内容核心围绕成长与蜕变,精神表达侧重理想与信念,通过青春洋溢的青年演员的角色塑造,反映当下军旅现状。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价值引领功能;扎根基层沃土,砥砺实践奋进的行动砥砺功能;共识凝聚力量,牢记初心使命的意识形态能力培育功能。成为引领青年思想方向,培育青年意识形态能力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6.
107.
明代中期问世的《宝剑记》相对当时文坛,特别是戏剧创作而言,是一部具有大胆艺术创新的报春之作.它是我国戏曲文学史上第一部取自《水浒》题材的作品;它通过对原有题材的加工、改造,赋予林冲形象以新的思想内涵,并以浓墨重彩塑造了其妻张贞娘深明大义、忍辱负重、忠孝两尽的全新形象;奠定了明清忠奸斗争剧的基本模式,揭开了中国古代戏曲文学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8.
莎剧来源研究肇始于18世纪中叶,已有近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传奇剧研究领域,不同时期西方学者对莎剧素材来源予以不断的挖掘与钩沉,已详尽地搜集、甄别并输出多部文本来源文献。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学界长期来源争鸣予以回应,竭力厘清了文本来源脉络,成就显著。然而,已有成果在来源研究维度与深度上尚有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维度单一与缺乏差异追问两个方面。笔者在思考路径上,一则拓展文本来源研究维度,兼顾社会、舞台与口传因素,探求莎剧来源全貌;二则聚焦本源文本差异,统筹人工细读与智能应用,深度解析创作动机。据此增强来源研究发展后劲,赢得发展前景,对“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予以客观研究,并借以启发自身的文化熔铸。  相似文献   
109.
朱生豪莎剧翻译中的古诗是朱译本中文词最出彩、意境最悠远、表达最极致的部分,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最突出的文本特征是互文性,由此内容重点、修辞手段、意象建构和情感效果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古诗译文主要体现在墓志铭、书信、歌谣、结束语等文体形式中,通过运用互文性,传奇神韵,达其意趣,显其命意,展其特色,集中再现了朱生豪莎剧翻译的中国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10.
壮剧是壮族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其中的北路壮剧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壮剧堪称是了解壮族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北路壮剧使用壮语演唱,其唱词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修辞美、意境美等审美特征。壮剧唱词英译应遵循"力求传神达意,确保合乎习惯"的原则,并采取准、整、创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