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265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莎氏的等级思想是他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深化对莎氏和莎剧的认识。本文揭示了等级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结合莎剧实例概括了莎氏等级思想的三要素,并从审美与艺术之角度和政治思想价值与社会发展要求之角度对莎氏等级思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2.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是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 2 0世纪 ,自“旧戏改革”的理论主张提出 ,经过充分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准备之后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成为中国戏剧遵循的发展道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戏曲“现代剧”的确立 ,使现代剧和历史剧共同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 ,由此开始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新纪元。张庚戏曲现代剧的理论为中国戏曲寻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戏曲现代化的目的不仅仅在戏曲本身 ,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63.
"社会问题剧"是20世纪中国的主流戏剧,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从"社会问题剧"的角度评价"非社会问题剧",因此"去正统化"是有关研究的首要问题。20世纪"社会问题剧"的根基是"政治",研究曹禺、田汉戏剧和春柳社的"社会问题剧",要从以往的"社会问题剧"的根基上移位到另一个新的根基上,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他们。中国戏剧研究是依然续写"过去的"历史,还是面向"现在"与"未来",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元代婚恋剧是元杂剧创作的一种。元代婚恋剧在主题倾向上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出现了推崇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倾向,简单地说,就是尚情倾向。这种推崇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倾向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大团圆结局有深刻影响,直接启迪了明代汤显祖“情至”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65.
意子 《女性大世界》2005,(12):27-27
当韩国纯情爱情剧正风行中国内地时.一部《大长今》再次掀起云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收视神话.长今风侵袭过的地方.不仅令韩国菜成为时尚,使得韩国的旅游业也狠狠赚了一笔.甚至连《大长今海苔》、《大长今泡菜》等带着”长今”字样的书也得以畅销,真难以想象以后还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来。这种疯狂的商业效应.已经到了令我们这些忠贞不二的热情观众瞠目的地步。  相似文献   
66.
郭沫若是为中国人民谋求人权的杰出战士,也是设计人权治国方略的先行者,他的六部抗战史剧,称得上这方面的力作。剧本依靠舞台形象所昭示的人权真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批判剥削阶级破坏人权的罪行,歌颂人民大众争取人权的壮举,揭示人权与国权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7.
清华学子孙瑜是我国早期电影导演中为数不多的接受过正规电影专业教育的佼佼者。在“复兴国片”的旗帜下,孙瑜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浪漫写实”的艺术风格和影像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主流电影思潮中独树一帜,被称为影坛“诗人”。孙瑜的电影创作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类型片模式,尤其是受到了美国通俗情节剧的影响。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使得孙瑜的电影创作常常会超越“通俗剧”的一般套路,从而打上孙瑜电影的深深烙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瑜也成为了自己影片的“作者”。同样,尽管他与当时的左翼电影思潮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又使他成为了主流中的另类。新中国成立后,一场对《武训传》的大批判则导致了孙瑜成为彻底的另类,也宣告了“作者”的消亡。  相似文献   
68.
论田汉早期浪漫剧的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浙江学刊》2003,14(4):217-221
田汉早期剧作以主观抒情的审美方式建构创作主体的内在激情和精神世界 ,有着深层文化蕴含。对灵肉一致的理想境界的精神探索 ,以感伤情调为表征的悲剧美感 ,西方话剧与东方诗剧传统的融合 ,这三个层面展示出田汉作为戏剧诗人的理想的文化光辉  相似文献   
69.
自春秋的“俑”演化至今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的传承价值不言而喻。而业内研究偏固守打磨艺术性、映入教育界。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思维刨析,这些研究不过是通过消耗资源的末期价值以使更新迭代的产品面向市场附加价值影响。它就布袋戏于社会的IP反响而论它实施成效实在有限,本文针对提出可创造布袋戏发展的资源——利用Unity工程、乡村文旅作为传统布袋戏产品全新建设,来助推一改其于社会生产力僵化的时代困境。资源创造以及其资源配置来实现布袋戏行业涉略服务市场的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70.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实践,分别从史与剧,历史与现实,史剧人物论,史剧结构、情节、冲突,史剧语言等方面探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观,指出:“失事求似”,以艺术为主,以科学为辅是郭沫若处理史与剧关系的原则;强调史剧家的责任在于发展历史的精神是郭沫若历史悲剧理论系统的创造性部分;史剧人物“合理的发展”论是郭沫若在史剧人物论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