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265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新时期"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复兴期。新时期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突破"文革"时期与世界隔绝的完全封闭,到敞开国门、完全开放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所引发的戏剧思潮和创作的主导流向,是问题剧与"解冻"思潮汇流、戏剧观念的论争、现实主义的深化、现代主义的探索,以及新的演剧体系的崛起。  相似文献   
82.
以戏剧情境论和阐释循环论为思想背景,如果细斟独白词句、还原独白情境、理解独白者整体心灵历程和性格特征,哈姆雷特的那段著名独白“To be,or not to be…”可以翻译为“挺身而出,还是隐忍退缩…”。从全剧整体来看,哈姆雷特性格中超越性与缺陷性的结合构成了他悲剧性格的内核,并最终导致他的悲剧命运;而将“To be,or not to be…”翻译为“挺身而出,还是隐忍退缩…”恰好能在隐喻的层面上让人感受到哈姆雷特悲剧性格中的超越性和缺陷性。以戏剧情境论和阐释循环论为指导,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人物整体的心灵历程,译出人物的内在生命特征,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戏剧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3.
王平 《金陵瞭望》2010,(15):16-16
木偶戏很多人都喜欢看,台上的木偶横打竖斗,活灵活现,表演着各式各样的动作,其实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缘自台下师傅提在手中的线.故而“叫你向东不向西”。其中的机关连小朋友都懂。  相似文献   
84.
过年啦     
《经营管理者》2008,(2):11-13
今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度——北京将召开奥运会、国家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所以这个年尚未开始就被众多人士祝福期盼。事实上,早在2007年12月25日,挖贝创业投资报道就载文说,2008年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是增长最快的。文章分析说,中国奥运会举办后,投资和建设活动不会大幅放慢。文章  相似文献   
85.
明代作家林章性格豪宕,一生坎坷却又充满传奇色彩.在人生的两次低谷中,林章写就了戏曲作品《观灯记》与《青虬记》.前者是落第文士的“寄兴宣情”,后者则表达了“蒙冤在狱”的困厄之感.这两部文人剧共同描摹了一幅明中叶文人士子群像,在剧作的构思结撰、戏曲语言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情与气节.  相似文献   
86.
陇剧、华剧虽各属甘肃和陕西两地的地方戏曲剧种,但它们都源于我国皮影戏。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艺术特色方面既彰显着各自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显现其具有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87.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壮剧作为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当尽快"走出去",让英语世界国家认识壮剧,了解壮剧,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壮剧的行当角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在对其进行英译时,应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遵循"文化再现"原则,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壮剧行当所蕴涵的壮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8.
唐传奇一些作品作为素材,散落在元杂剧里,经元杂剧作家的改编,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元人对唐传奇的改编,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元代神仙道化题材相对于爱情婚姻题材或历史轶事等题材,更能体现出与传统儒学精神完全不同的文化气质,它深深打上了元代社会与时代的烙印.文章首先对比改编之作,找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从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来看;其次分析改编差异,结合元代社会背景和元代文人心态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改编之作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9.
IP剧产业发展面临文化困境。网络技术逻辑下IP剧传播表现为圈子式扩散,并由此形成了网络圈子文化,IP剧成为圈子成员虚拟社会的交往中介,剧作文本成为圈子的讨论对象,圈子内部成员间表现为差序传播的秩序分化,圈子外部边界也相应有动态形变。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圈子内外部文化资本竞争相关。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IP剧产业形成了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原有文化圈子的内外部关系被异化,导致IP剧传播生态的退化,生态退化不仅影响IP剧产业自身循环,也动摇了IP剧本身存在的正当性,造成IP剧产业发展上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90.
明代文学家王九思的杂剧创作以《杜甫游春》最为有名。此剧情节简单,时代感强,是王九思以失意文人士大夫的视角来关照现实政治、抒发满腹不平的抒情诗剧,是明代杂剧走向案头化的开始和标志。本剧继承标准的北曲一本四折形式,以豪放泼辣的曲风,和康海《中山狼》一起完成了北杂剧的光荣终结,开启了杂剧文人化、抒情化、案头化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