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继轨前贤尤其是程颢与程颐,朱熹不仅丰富了"理"的内涵,而且拓展了"理"的外延。他在充分肯定"理"的形上性、本源性与价值性的同时,以"理"贯"三纲"与"理"统"五常"完成了"以天理明人事"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建构。他在将"天理"推衍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过程中试图消解"人欲",并以"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为价值呈现进路给追寻终极价值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朱熹不仅为儒家的纲常思想寻找到了形上依据,而且也为现实中的人伦规范与政治哲学找到了颇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础。细绎之,其实程朱理学论域中的"存天理,灭人欲"隐存着些许的道德乌托邦情结,其现实价值与意义或许并非仅仅在于要在现实社会实然施行之,而是在于引导人们对泛滥的欲望进行节制、对自我的堕落进行反思,以及对日渐沉沦的世道人心有所警醒与关切。  相似文献   
52.
长久以来,新闻学界从陆定一"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等论述出发,认为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是物质的。由此,事实被赋予了物质属性,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把物质客观性与新闻事实客观性混为一谈,就缩小了新闻事实的外延,给新闻本源的研学和新闻实践带来了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作指导,结合历史背景、表述语境等因素,可以看出,把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看作是物质的(或说非观念性存在),是对陆定一新闻本源观的误读。  相似文献   
53.
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源上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以现代契约理论为其理论支撑,通过对企业内部有效组织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核心竞争力与现代契约理论的理论本源关系,并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在有效组织形成中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54.
古今汉语方位词没有大的差异,一般很少单独充当句子成份,往往和其他名词结合,表示时间、方位等。由于方位词意义的纷繁复杂,有些方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已经脱离了定位的原义,含有特定的意义了。人们对方位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表象,是主从统一观,时空统一观、对立统一观的结晶,是在一定的思维文化模式指导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55.
衍生于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背景,政府绩效合同的出现契合了从传统单向型行政命令转化为契约双向约束型的发展趋势,是一种确保政府成为"精明买家"的新型政府工具。文章依循交易成本分析框架,将"反思理性的复杂人"作为分析绩效合同双方行为的逻辑起点,分别从绩效合同双方目标的不一致性、绩效合同资产专用性及绩效合同目标与行为的转换风险这三大维度分析影响政府绩效合同实现的本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56.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创建《三体》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根据戚雨村教授对文化的分类标准,研究发现《三体》中共有本源概念376条,其中精神文化类253条,制度习俗类86条,物质文化类37条。译者刘宇昆在翻译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时选择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存在一定差别,但整体的翻译模式呈现出"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音译>合译"的倾向。  相似文献   
57.
正如我们对待任何伟大的艺术天才一样 ,对曹禺本人和他的戏剧作品本身所具有深邃无比的审美内蕴很难用一种方法、一条途径去进行诠释。从周冲的生命形式所暗示出曹禺童年梦幻的生命补偿 ;周萍试图摆脱“恶”的挣扎寄寓着曹禺的批判与同情 ;以及仇虎的复仇、悔恨与毁灭所体现出的悲剧意味可以看到曹禺个人精神突围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8.
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革命历史过程中淬炼而成,因此,在以历史阐释学视角观之,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解释就有一个时间、空间和主体三个维度的“历史距离”。理解和解释浙西南革命精神,必须坚持源于历史、融入现实、引领未来,揭示历史事实(本源),在历史语境中追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根脉与源流;阐发历史藴涵(本义),在视域融合中把握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审视历史价值(本色),在效果历史中升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9.
殷商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刻辞虽然没有将艺术作为讨论对象,但其中出现的“艺”、“乐”、“舞”、“画”、“美”、“丽”、“丑”、“品”、“鉴”等字,却勾勒出了后世中国艺术形式和艺术批评的框架.刻辞文字按“依类象形”的原则构成,为“以形释义”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艺”、“乐”、“舞”、“画”的构形方式,暗示了艺术与原始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美”、“丽”、“丑”关乎艺术评价的维度;“品”、“鉴”涉及艺术评鉴的方法.通过与殷商青铜器的相互参证则可看到,摹仿与变形是殷商艺术的创制原则,象征与暧昧是其主导性的艺术风格,自然认知是其对艺术价值的基本定位.据此,殷商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自觉的艺术观,但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了观念的本源.  相似文献   
60.
天人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中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点。从此核心出发,方能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本源性;方能解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其他一切差异。因此,通过探讨中西文化之间的这一本源性差异,以寻求新时期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