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法人财产权和股权的性质是一个争论颇久的话题,目前学界对此问题提出的观点不下十几种。但笔者不同意当前理论界的所有观点。笔者认为法人财产权根本不像多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单一的权利,而是由各种财产性权利组成的混合性权利,它是一个同个人财产权相对的概念。当前占主流地位的法人所有权说不符合民法学中的“一物一权”理论,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这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法学术语的内涵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至于股权,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具体权利能力,从具体权利能力的视角出发,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释股权的内涵和特点,因此权利能力说是一种效力最大的范式理论。  相似文献   
42.
主体制度的研究贯穿于私法研究的始终,从"自然状态的人"到出现"人"与"非人"的区分,进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普遍的自然人主体资格得以承认,直至"团体主体"的出现,民事主体理念嬗变与制度变迁的历史,亦是私权制度的发展史.民事主体的核心理念--人的平等地位和自由意识,本身也是私法的核心理念.具有内在价值的人是私法权利的追求者,也是其利益的最终归属者.私法制度的发展史就是主体参与各种私法活动拓展自身权利空间的斗争史,私法正是以主体制度得以展开,对主体地位的反思与总结,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43.
南京医科大学姜柏生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医学进步带来的民法学新问题研究--以高新生命技术为例分析"(批准号:03BFX038)目前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项目最终成果为专著<医学进步带来的民法学新问题研究--以高新生命技术为例分析>.  相似文献   
44.
实践中的社会团体备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困境,疏解了结社需求与现行制度之间的张力,但是难以解决随之而来的经备案社会团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能力问题。经备案的社会团体是典型的非法人社团,是介于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第三类民事主体,应该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承认其特定的法律地位,赋予其相应的权利能力,并明确其不能拥有的权利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Abstract:
The documentation system of social associations in practice resolves the puzzle of legitimac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o some extent,and eases the tension between 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existing system.However,it can not deal with subsequent issues,such as legal statute and capacity of documented associations.Documented associations are typical unincorporated associations and are one kind of independent entity as well.Legislations and legal practice should recognize its unique legal statute and corresponding capacity as well as the right capacity not endowe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相似文献   
45.
蒋学跃 《学术界》2006,119(5):179-183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存在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资格分离的观点,而民事诉讼资格又存在着实体当事人与形式当事人之分。由于民事诉讼主要还是解决实体性的争议,所以民事权利能力问题实际还是主要与实体性当事人的概念相关联,继而民事诉讼中的主体问题与民法中的主体问题争议就转化为民事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问题了。从团体人格的角度而言,民事权利能力不没有与当事人能力发生分离,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与立法中的存在的所谓分离现象并不是真正体现二者的关系,只是反映了人们对于团体人格认识的偏差,继而也凸现了程序法与实体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6.
当事人概念在立法上一直牵连于实体法律关系之中,而学理上经历了从实体到程序的转变,目前程序当事人概念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程序当事人概念不仅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扩大救济范围,还可以完善民事诉讼基本理论,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7.
公司是企业法人的一种,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我国法律对公司的行为能力用"经营范围"加以限定,引起理论认识及实践上的分歧.从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上看,摈弃"越围无效"规则已成为发展趋势.本文根据对经营范围的限定性质之分析,阐述上述理论问题,并提出对现行法律理解及修改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8.
胎儿的利益保护在我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胎儿是否具有权利能力和当事人能力。本文结合实践中的有关案例及民事实体法、诉讼法的有关理论,从解释论的角度对胎儿的权利能力和当事人能力进行分析和解答,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法律框架下,胎儿在主张抚养费和损害赔偿方面不具有相应的权利能力和当事人能力,而仅具备《继承法》第28条意义上的权利能力和当事人能力。   相似文献   
49.
合伙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企业形式,但关于其在民事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学者之间仍持不同的见解。合伙具备了一个民事主体所具有的事实标准或条件,民事主体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法律应当赋予其独立的法律人格,从而成为自然人、法人之外的第三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50.
自然人作为现代民法中首要的民事主体制度,其本身的建构以及与其他制度的相互联系,无不体现文明的法治对人的终极关怀.故从普遍人性中的合理因素入手,探讨自然人制度建构对维护人性的应有功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