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73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以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诗坛,表现出明显的唯美倾向,与其前“元和诗变”的政治实用化原则明显不同。究其原因,既有在险恶的政治情势中消极避世并转而致力于纯艺术天地的外因,也有回归缘情文学传统的内在动力。在古近骄散的文体替兴过程中,诗律益趋整密,诗风尤显多样,并在客观上成为唐末诗歌复归齐梁的推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诗歌中,柳树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意象频频出现,且包含的情感内涵各有不同。李商隐笔下的柳意象按其生长的生态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新柳、繁柳和衰柳。按三种情况分析李商隐的诗歌,以具体分析柳意象在不同状态下所表达的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
仕途失意和爱情失落,使李商隐由早年的自我认同转向以后的认同迷惘。李商隐在他所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向人们展示了作为那个时代“多余人”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歌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却是独具特色,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含蓄婉转,隐晦迷离,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唐诗推向又一个高峰。本文以李商隐的三首《无题》诗为例,阐释其独特的用典艺术。  相似文献   
15.
张振谦 《兰州学刊》2008,(6):173-175
《太平经》与《真诰》是唐代文人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两部道经。《太平经》的复文神符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李贺、李商隐爱情诗语汇的重词复言。道符字体由隶书向篆体的转化是造成二李诗歌语言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诰》的爱情题材及语汇意象是二李爱情诗创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古奇瑰丽的语言特色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曲江》一诗的主旨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对诗本身的分析和对它历来众说纷纭的解释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诗人在诗中营造了一种为时间关系所组织的框架,一切合适的情感都能在其中滋长。诗人所感伤的,是不可悔改的过去、无法正视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晚唐重要的诗人李商隐,其大量的诗作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都是与晚唐时代的文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且体现着时代的文学思想。本文从诗人的咏史诗和他的追求朦胧与幽约的艺术效果两个方面论述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晚唐文学思想及这种思想对他的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以含意隐晦、意境朦胧而著称,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诗中情态、象态、意态及曲折有致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它产生了无限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又隐约在独特的情感和意象之中,本文试从意象、用典、文本的不确定性以及<锦瑟>在李商隐诗集中的地位几方面进行浅析.不刻意求新求深,只求理出思路、解释通达.读者可以在解读的过程中对其作多义性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