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73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百度点资料,找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不料找出了这样一则绯闻,立刻让咱家气炸了肺: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以上人。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  相似文献   
102.
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锦瑟》诗是他的代表作,历来解读者不下百家。本文通过分析、对比,认为此诗是作者自伤身世之作。  相似文献   
103.
蒲雨潇 《现代妇女》2013,(10):188-189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自此以后,学杜、评杜之风不绝如缕,注杜、研杜现象蔚然成风.在后世学杜的人潮中,处于晚唐的李商隐尤其善于学杜,那么义山学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他的诗歌对杜诗有哪些方面的继承?这些都是本文即将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4.
晚唐社会的苦闷,使诗人李商隐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使李商隐创作的一部分诗歌表现出由现实向理想、由凡俗向崇高、由爱的阻隔向爱的融合发展超越的趋向,从而扩展了李商隐诗歌的审美心理空间,产生了悠长深远的情韵,并照亮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5.
与晚唐时代特征相关联,咏物诗表现出感伤哀怨的基调,李商隐是其代表.他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所写物象紧密融合起来,以独特的题材类型传达情感,拉近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对比兴手法的驾驭自有特色,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的美学追求,也丰富了咏物诗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6.
<九歌>所写主人公对恋人的追求无不以失败而告终,表现了其追求美好理想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的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李商隐的爱情诗多抒写带有悲剧性的情感内容,其爱情追求方式、爱情诗中的情韵、爱情诗中的神话、比兴元素,都有明显的受<九歌>影响的痕迹,李商隐与屈原相似的时世、人生遭际使他们时隔千年而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07.
欣赏李商隐的“朦胧诗”,不必拘泥于一说,刻意求实,也不必花大力气去推求作者到底写什么,相反,要探求诗中抒发的朦胧情感的特征,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审美空间,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8.
纳兰性德与李商隐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词人,他们的词风以优美流畅的语言与浓郁的感情相结合,将人性中最为深刻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而悼亡词作为古代至为重要的写作题材之一,纳兰性德与李商隐对这类题材的创作更是独具一格,造诣深厚,其写作特色是用如泣如诉的语言将人性中最凄美的感情展示出来,让人不禁唏嘘。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亡词的数首代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讨他们的写作特色及其词风在史上对各个时期文人墨客所起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9.
正看看这组典雅美丽的剪纸灯,让我们不由得再次想起李商隐的那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似文献   
110.
以新出土的李商隐撰并书《王翊元及夫人李氏墓志铭》为依据,对李商隐的诗文、"诔奠之辞"、书法艺术以及在墓志中运用的异体字进行了研究,并对墓主唐代云麾将军、右龙武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太原县开国公王翊元的家世和生平进行了考证,可补史之所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