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73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正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句话道出了前朝兴衰成败的重要原因,这同样适用于当代以及未来。勤俭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匮乏,我们党的党员干部都能以勤俭立身,艰苦奋斗,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建立了新中国并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可以说,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历史。  相似文献   
82.
李商隐生活在佛禅大炽的时代背景下,自身亦有亲近佛禅之意,其诗歌作品自然满蕴着佛理禅意。他以佛家不二分别、众生平等思想抒发对女性的真挚情感,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在求之不得的爱情中体会离别之苦。同时其作品中也展现出为官之路坎坷多变、升沉不定,这恰恰与佛家“无常”观相契合。难能可贵的是李商隐能在困境中转身回向,超脱一己私利和现实困境;他在政治诗中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其在展现佛家慈悲之心的同时,亦体证了佛理禅意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分析,着重指出李商隐的诗有一种对悲剧性意识的感伤;李商隐笔下的许多意象都是自我的化身,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在李商隐诗里对“美”的的追求和对“善”的追求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84.
张思齐 《阴山学刊》2005,18(1):12-17
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极品,它们的基本面貌与亲吻神学的两条基本精神正好吻合:一是不婚的情爱,一是灵性的情谊。李商隐的文艺思想比较解放而新颖,表现出批判传统的异端色彩。从隋唐至清代思想界的变迁考察历代诗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呈现出一条变动的曲线,它反映了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李商隐诗歌的个案研究说明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是基督教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5.
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二届研讨会现点综述黄圭由中国李商隐研究会、温州师范学院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李商隐研讨会”子1994年11月17日至21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讨论会,与会者提交30余篇论文和专著。这次研讨会主要围绕...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中国唐朝诗人李商隐和英国玄学派奠基人约翰·邓恩的比较,发现两位诗人虽异域千秋,但在各自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艺术创作手法三个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颇具可比性。此比较为深入理解、客观评赏两位诗人的作品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7.
崔满仁 《社科纵横》2002,17(5):59-60
文章对李商隐在甘肃的诗歌创作 ,尤其是《安定城楼》一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8.
李商隐诗歌中,柳树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意象频频出现,且包含的情感内涵各有不同.李商隐笔下的柳意象按其生长的生态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新柳、繁柳和衰柳.按三种情况分析李商隐的诗歌,以具体分析柳意象在不同状态下所表达的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89.
孤独意识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李商隐由于出身孤寒,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加之世无知音的寂寞以及感情上缺乏依托,因而具有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对其诗歌的句法、意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商隐诗歌悲慨的情感底蕴,从而接续了汉魏六朝以来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0.
过元琛 《理论界》2010,(3):126-127
晚唐诗歌创作与此前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爱情题材成为诗人们大力抒写的内容。李商隐无疑是晚唐爱情诗的突出代表,而与他并称"温、李"的温庭筠则开晚唐艳情词之风气。温、李二人在诗的创作上具有相似性,而温庭筠的词与李商隐的诗在艺术上实则也有相通之处。本文拟从对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和温庭筠爱情词的比较来看一看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后者对前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