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提出李约瑟问题,乃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为典范,考察东方和中国的科学技术。我们以分析、解决一个泛李约瑟问题为基本线索。这个问题不仅是对于中(东)西科学技术的比较研究,而且是对于中(东)西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由此,李约瑟问题形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的结构和模式。也就是说,李约瑟问题不仅在答案上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而且问题本身也具有无限可能性。这是一个无穷穷举过程。从中(东)西科学技术的比较研究到中(东)西人文社会等等的比较研究,乃是转换和扩展李约瑟问题。只要存在中西科技、人文、社会比较,或者任意两个以上的文化和社会比较,李约瑟问题就有其意义和价值。只有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真正达到一体化程度,李约瑟问题才会真正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102.
杨建强 《职业时空》2009,5(11):148-150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文化基因不仅表现在中西民族特性、中西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差异,更是在于中国理性、自由科学精神的缺失。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3.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从知识产权理论的视角解读这一问题,有助于我国建立科技、经济、法律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讨论运用产权制度的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这对于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法制的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论文化簇     
文化簇进路就是用所有相关学科来考察所有的相关资料,理解人文或社会科学问题。这种进路从给定问题存在于其中的文化的所有维度,如科学、观念、社会关系、经济、宗教、政治、亲属关系等等,来研究该问题。用这个想法可以发现,《授时历》受外来影响很小,是因为忽必烈保持不同族群之间的知识分离,好让自己享有多种选择的特权;北宋博学之士中,有科学思想者都担负着与科学相关的公务职责,而明末晚清的博学之士在科学上有创新精神者,多是考证运动中的名师;对李约瑟问题数以百计的不同回答没有导致任何有用的结论,其原因在于答者不明白科学革命并非一定导致社会革命;不二臣的惯例在宋—元转型期不重要,但在明—清转型期却盛行起来,这种反差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有趣问题。  相似文献   
105.
李约瑟准确地概括了中西文明分水岭出现的现象,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学术界虽出现许多解谜文章,但答案莫衷一是。文章将从中西文明的大视野中来比较、探讨李约瑟难题的文化学原因:轴心时代中西文明难分高低;中华文明崛起的原因是"统一";西方文明崛起的原因是"契约"。  相似文献   
106.
"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究竟谁是谁非?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最终确定了"难题"的真正含义,在解构了两个错误的前提之后,它只不过是一般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就变成了"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全译本“作者序”译文中有诸多谬译,非语文心理因素是造成这些谬译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08.
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制度角度对“李约瑟现象”进行了解析。说明了中国古代“官科技”的起因与具体表现。特别是阐释了它对中国古代与近代科技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巨大作用,对李约瑟现象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9.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110.
魏兵 《社会科学论坛》2005,(4):33-34,5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李约瑟难题”一直是我国科技史界和自然辩证法界讨论的老问题,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曾经存在的矛盾也存在颇多的争议。本文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思考的出发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滞,以及在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