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中唐诗坛怪杰李贺的诗,格调瑰奇,意境邃僻,"危峰绝壑",探赏维艰,在中唐诗坛上树立了一种瑰奇幽峭的艺术风格。在唐代诗人中,还没有谁像他那样自觉地感知生与死,正视衰老、死亡,并且大量地描写"鬼"。从人间、鬼域、天界诸方面对李贺思想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从中或许可以发现产生其怪诞诗风和奇特意境的根源及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2.
《南都学坛》2019,(6):50-54
鲁迅一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并不断求索,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为自己所用,自成大家。鲁迅与唐代虽然相隔千余年,但与唐代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唐代"诗家三李"尤其是李贺、李商隐对鲁迅产生巨大影响。从鲁迅旧体诗创作来看,直接改用、套用、摹写"三李"诗歌,化腐朽为神奇;从鲁迅的杂文写作来看,大量征引"三李"诗歌和故事作为话题,意趣横生;从鲁迅小说、散文创作来看,染上了浓烈的"三李"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分析李贺的乐府诗可知,在李贺乐府诗"虚荒诞幻"的表层之下潜藏的是作者力图摆脱沉重现实压抑,以求得自我精神解脱的深层创作心态。李贺的许多乐府诗正是以感性生活形式为核心的精神狂欢,这些诗歌摆脱政治、道德等现实价值评判的束缚,利用细腻逼真的想像来体验生命的感性生存价值,而且在文本结构模式上呈现出一种狂欢化文学所特有的"加冕-脱冕型结构"。对这一类诗歌的正确解读,不仅对理解李贺的诗歌特征及其心态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我们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来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学提供了一个上佳的个案。  相似文献   
104.
诗歌选本往往反映出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唐诗三百首》不选李贺诗,受其选诗标准、宗旨定位和所处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所制。清代科举试诗促成了诗学的复兴,古典诗歌则因现实的需要而面临新时代的扬弃。  相似文献   
105.
李贺以乐府诗闻名,其乐府与先唐乐府有着明显的复变关系,所谓“复”主要指对先唐乐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恢复,“变”则指对它的改造与创新,这集中体现在其诗歌题材的处理、诗旨的提炼、词采的熔铸、意境的创造上,这是他乐府诗取得突出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6.
钱钟书是李贺诗歌批评研究史上的重要的一家。他对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 ,以及对李贺批评史的研究和评论 ,都非常精当 ,对我们研究李贺诗歌和唐诗 ,都具有指导意义。钱钟书在对李贺诗歌批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分析艺术 ,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李军 《学术论坛》2001,(4):99-102
李贺是个有着为国建功立业远大志向抱负的天才诗人,却应举遭阻、仕途受挫,使得其报国无门、有才不得施展,再加上体弱多病,使其备受磨难打击,从而形成其自觉的悲剧意识、强烈的悲剧精神、凄惨的悲剧命运,以及由此表现为其诗歌特有的愁苦悲凄、哀激孤愤的浓郁悲剧美.文章从成因、渊源、表现三个方面,对李贺诗歌的悲剧美作了具体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08.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时期独树—帜的诗歌天才,在他短促而坎坷的一生中,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创新的矢志追求,通过一系列审美意象的巧妙组接和艺术画面的精心营造,倾注着对人生的忧思和对生命的观照。苦闷情绪苦闷是主体在动机愿望长期不能实现、情感倍受压抑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情绪反映。在李贺的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的操调险急处,思绪跳荡处、意境文高处,都笼罩在愁绪迷离的氛围之中。“桐叶惊心壮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蠢!思牵今夜场应直,而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永诗…  相似文献   
109.
宗孙的自居与早熟的自负使李贺产生了急欲功名的躁动心态与对客观世界的占有欲望;短暂而又单调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对仕途坎坷缺少认识与应变能力;体弱多病使他时时感受到死的威胁.忧病、畏死的心理煎熬促使其性格分裂与心理变态.于是他由死亡联想到鬼蜮,鬼成为其诗常表现的对象.但鬼也难免一死,于是超脱生死的惟一道路只有求仙了.  相似文献   
110.
论李贺诗歌蒙太奇式意象组合的结构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人对李贺诗歌的章法结构颇有微词 ,殊不知此乃贺诗歌独特的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的结构方式 ,这既与其先有意象、诗句 ,再组织成篇的写作方法有关 ,也与其在结构上的着意变革、创新相联系。其主要表现为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意象叠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