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贺的声望在两宋诗坛经历了一个由晦而显的变化过程。宋人论许重义理、主韵味,对贺诗奇警刻露的风格颇有抵触。这在北宋表现得尤为明显。南宋中、后期,李贺声名渐著,研究、仿习贺诗者日多,这与其时江西、江湖诗派末流流弊丛生,有识者欲以贺诗词采、意境予以针砭的努力有关。  相似文献   
32.
作为整体为一的马诗23首,其结构体制显得宏大,内涵更加丰富。将咏马诗视为一组,可以透视出李贺这位“入世者的心灵轨迹”,即借马的困境窘态,表现经历的不平遭遇;借企盼伯乐识马,一展雄风,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求仕施展才华立志报国的志向;借“肉马”受宠,鞭挞时世,道出“千里马”生不逢时的慨叹;借“千里马”的典故,讽喻君王不识人才的现实,进而抨击时弊。  相似文献   
33.
张振谦 《兰州学刊》2008,(6):173-175
《太平经》与《真诰》是唐代文人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两部道经。《太平经》的复文神符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李贺、李商隐爱情诗语汇的重词复言。道符字体由隶书向篆体的转化是造成二李诗歌语言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诰》的爱情题材及语汇意象是二李爱情诗创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古奇瑰丽的语言特色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李贺是一个悲剧诗人,他的诗歌意象的创造、题材的选择,都是以抒写悲慨、苦闷为主。对鬼域和仙界的描写,也是为了抒发自己在现实人生中内心的悲痛和愁苦。本文从意象和题材两个方面来阐释其诗歌所蕴含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35.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6.
李贺诗别解     
李贺其人其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它表现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的人生追求 ,即以唐诸王孙自居的他对人间的荣华富贵异常热爱 ,以至近乎疯狂。但是他的愿望和追求终归一梦。他在艳羡与描写人间豪奢的同时 ,把希望寄托给了上帝 ,这正是一个天才诗人被扭曲了的心灵的诗化表现  相似文献   
37.
李贺为唐皇诸孙,才华出众,却怀才不遇,落寞潦倒,英年早逝。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有大量与“马”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中除表现对时政的美刺,对人生理想、人格的追求外,还将自己的命运悲情寄托在诗中之“马”上。如“良马”所寄托的怀才不遇之悲;“饥马”所寄寓的潦倒坎坷之悲;“瘦马”所反映的病弱流离之悲;“骏骨”所寄意的终生劳碌无成之悲。  相似文献   
38.
中国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感知。李贺诗思考生命的长度,追询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希求对生命的把握,表现出彻底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向空而有"的方式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9.
论李贺对《楚辞》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对<楚辞>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与偏好,他与屈原相似的遭遇、相似的现实语境,使他在情感上容易与屈原产生共鸣,这是他对<楚辞>接受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还与韩孟诗派对<楚辞>的继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李贺及其诗歌以东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诗性智慧,运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诗化语言,围绕人、鬼、仙三种生命不同的状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尘世、鬼域、天国的建构来完成特定的时空转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生命哲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极具个性的回答.只有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抓住李贺对人类生命之功名、享乐、苦难、爱情、死亡、永恒等种种问题的追问这一关键,才能揭示出李贺诗歌内在的哲学意蕴和精神实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