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批评家。他一方面强调“感情的批评主义”,认为文学批评始终要以感情为中心来进行;另一方面,对情感的张扬并没有妨碍他理智的发挥。在他看来,文学批评永远应该是感情和理智的起伏。因此,李长之既不属于感悟印象批评一派,也不属于理性价值判断一派,而是在感性与理性两者之间寻求一种结合,进而达到对二者的综合与超越。无疑,这种批评观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长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批评家。他的文学观是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在强调文学是纯粹直观的情感活动的同时,并不否定文学的客观的社会功利价值;认为文学和人生是有联系的,但并不追求"为人生";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主张抓住艺术的时代,追求艺术的真实;对于作家,李长之认为应充分发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文学观念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李长之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他既具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又能突破各种批评方法的界限,运用传记批评、体验批评、文化批评、语言批评等多种批评方法,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对作家的人格进行整体观照,解读作家的生命轨迹与创作历程,构建了视野宏阔的整体批评范式,其思维方式对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感情的型"作为李长之的批评标准,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从思想道德和哲学思考两个层面对李长之"感情的型"的批评标准进行剖析,分析了"感情的型"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批评家,以人格论批评著称于世。他以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人格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现代个体人格论,对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人格进行了深入体察和阐释。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批评方法,更在于通过对伟大作家人格的追寻,探寻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方式,重振民族精神。可以说,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过程就是他追寻理想人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为研究核心,通过论述其在中国现代学术上的重要价值,即它是中国传统画论进行现代转换的一次重要实践成果,它建立了富有个性的充满时代精神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文艺美学现代建构历程中的重要著作,试图唤起美学界对李长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关注,从而对其学术史地位尤其是文艺美学学科史地位的恢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上,李长之在儿童文学的翻译、创作、评论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译的《歌德童话》至今仍是我国惟一的歌德童话的译著,他的童话创作反映了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轨迹,他的童话评论也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颇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的观点。总结李长之的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研究现当代儿童文学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著名的京派批评家,他在文艺批评上倡导"感情的批评主义",并以"感情的型"作为衡量文艺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尺.他在文艺批评实践中以"感情的型"为标准,从人格与文格互释的角度解读鲁迅,超越了同时代人对鲁迅的评论.他从内容与形式糅合的角度解读中国绘画,从而证明了"感情的型"是一个具有深厚理论阐释力和普适性的艺术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感情的批评主义”:李长之1930年代作家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具特色的批评家,"明日张胆"地用"感情的批评主义"为作家论之批评宗旨的李长之,在"感情的型"的美学尺度下,以情感体验中的审美感知与兼容理智的作家批评实践,标示出他1930年代作家论写作的独特魅力.显然,李长之所建构的以情感为中心、情感与识力并行不悖的作家批评范式,在丰富和拓展1930年代作家论的批评内涵的同时,亦对当时的作家论写作具有一定的体式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