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受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影响甚深,其核心元素是康德、狄尔泰与洪堡特。康德的批判哲学确立了李长之批评的基础,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使李长之采用了精神史的研究方法,洪堡特的语言观则让李长之找到了切入批评对象的角度。  相似文献   
22.
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的结构特征,尤其是贯穿始终的整体性原则。李长之以整体性为指归,用全局的、统一的、认同的观念来塑造传主人物,达到了认识的全面性和艺术的完整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3.
文章以感情为线索,对李长之解放前的文化批评进行了探讨。文章具体论述了李长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美育和道德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4.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家中书评最勤、数量最多的学者,其书评不仅展现出李长之博通古今中外的学养识力,还体现出李长之的真性情。在他人视为畏途、费力不讨好的书评中,李长之的笔下却时刻跳荡着诗心才情,每一篇书评中都有一种活的理想人格的闪现和生命力的跃动。  相似文献   
25.
祝宇红 《齐鲁学刊》2007,2(3):93-96
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传记批评分量最重、最具影响。李长之的传记批评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他以“感情的型”为文艺创作的最高标准,通过“感情的型”沟通作家人格和作品风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李长之传记批评中蕴含的审美教育理念,是在中国儒家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6.
重读《鲁迅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生 《河北学刊》2002,22(6):116-118
尘封了几十年的《鲁迅批判》 ,我们对它曾有诸多的误读。本文通过分析它在批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本质和进展 ,注重同作家感情的对话 ,广博细密的梳理等特点 ;试图发掘出它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特的贡献 ,进而探寻它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以“距离”为核心观念对鲁迅性格中的诗人特质与其创作中的“纯艺术”作品做了精彩的阐发和论析,是“距离”美学思想应用于实际批评的最初尝试。分析《鲁迅批判》中体现出来的“距离”美学思想,不仅对研究基础极为厚重的鲁迅研究有所启发,也为“距离说”的中国影响及其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提供一个有力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