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把握全球大国竞争主动权和有利地位的关键支撑。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中国式”的路径方向和方案选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塑造产业内容多样广阔、产业结构系统相关、产业要素安全流动的产业经济系统。经过70余年的砥砺前行,中国规模庞大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生态、高速发展和广泛普惠的数字经济、市场广阔和潜力深厚的国内循环,以及党的全面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约束条件。要打破这些约束条件,必须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构筑安全包容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推进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相似文献   
172.
在基础研究与产业界开发研究、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着一条私人部门难以克服的由融资真空带、产品销售困难等众多因素所导致的“死亡之谷”,这就需要公共部门在跨越“死亡之谷”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国有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公共部门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将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国家的公共使命导向结合起来,直接从事创新活动,解决创新活动的成本、工程设计和规模经济等生产问题,直接面对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等生存考验。因此,国有企业有条件、有义务并有能力担当核心技术创新先锋队的历史使命,可以在解决我国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并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73.
174.
徐明 《北京社会科学》2023,(10):21-33+128
以2012-2022年北京市科技政策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科技政策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科技政策能够显著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其中培育型政策的影响最大,而基础型政策的影响尚未有效发挥。进一步研究发现,强化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对科技政策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科技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促进基础研究人员集聚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对此,北京市应立足“10+3”高精尖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求,制定完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精准前瞻的科技政策;优化基础研究政策体系,提高基础研究人员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使用效率;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相似文献   
175.
复杂产品系统追赶难度高且生命周期长,给后发经济体企业构成重大挑战。不同于大多数复杂产品系统面临的本地制度型市场环境(如高铁、大飞机等),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全球竞争性、市场强周期性和需求离散等特征,现有技术追赶理论的参考价值有限。为此,本文探讨了中集海工如何从国际并购起步,从依赖国外设计和核心设备进口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市场领先的快速追赶过程。研究发现,中集通过跨国并购高起点进入海工装备市场,采取“自主可控、开放协同、共生共演”的新型追赶模式,先通过市场牵引的资源协同快速集聚复杂产品建造所需的全球创新资源,成功交付我国首批深水钻井平台,获得国际客户认可;继而通过平台支撑的流程协同构建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能力体系,自主掌握总体设计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再通过价值引领的战略协同突破关键核心子系统技术,带动国产装备水平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实现较快追赶。本研究对于后发企业打破低端锁定、提升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6.
通过对美、欧、日的比较研究发现:美国在“持续领先”目标导向下,形成“高层协调型”关键核心技术战略体系;欧盟在“战略自主”导向下,形成“顶层战略牵引型”关键核心技术战略体系;日本在“社会5.0”目标导向下,形成“政企合作型”关键核心技术战略体系。因此,构建能够有效应对大国科技博弈的中国特色关键核心技术战略管理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评估和战略制定的组织体制,在国家与部门层面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的统一政策部署,构建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范式相适应的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177.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应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境,而基础研究能力仍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健全和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切实发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8.
单宇  刘爽  马宝龙 《管理世界》2023,(4):80-100
在逆全球化的“新常态”下,全球供应链中断危机与技术脱钩风险日益明显,受制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封锁和长臂管辖,关键核心技术“断供”直逼中国企业发展动脉。本文对于海信视像技术国产替代的探讨,系统探索了国产替代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适应性重构的演化路径、驱动机制与理论逻辑。研究发现:(1)国产替代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适应性重构存在复印式重构、创造式重构与启发式重构3种技术重构机制,整体呈现由低阶向高阶的动态演进轨迹;(2)关键核心技术的适应性重构机制体现为“技术模块—技术架构”依存关系的动态更迭,本文进一步识别了模块创新与架构创新之间从“优化旧模块—生成新架构—深化新架构与衍生新模块”的演进路径;(3)本文识别到3种适应性重构结果,其中,“模块替代”与“架构替代”体现为技术供给侧的国产替代,而“价值替代”则是基于需求侧的国产替代,是国产替代的高阶表现形式,更为强调通过为客户提供价值增值,来创造替代性的价值区间;(4)国产替代过程中隐含着“追赶逻辑”与“安全逻辑”两种主导逻辑,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呈现出由追赶逻辑向安全逻辑过渡的特征。本文最终形成的理论框架,既是对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理论解释边界的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