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7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梁漱溟与密宗的关系,以往尚无研究.本文详述了梁漱溟在20世纪40年代修习密法的缘起和过程,总结了其修习密宗及习静功夫的意义,弥补了目前研究中对新儒家代表人物功夫实践的忽视,从一个个案显现了新儒家功夫实践的多样面貌.梁漱溟的个人修习经验,对于研究现代儒学家的精神修养和功夫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资分析的例子,同时对于了解宋明儒者的习静功夫亦应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82.
梁漱溟轶事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民国初年曾在同盟会同仁创办的《民国报》当过编辑,做过外勤记者;他常用的笔名有寿民、瘦民等。有一次,该报总编辑孙浚明为梁写了一幅扇面,上款题‘漱溟’二字,梁看后认为孙代拟  相似文献   
83.
梁漱溟作为一位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现有的相关著作及研究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了其早期的文化比较思想与乡村建设理论或是其建国后与毛泽东的那场著名争论之上,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梁漱溟后期的政治思想,这无疑是当前梁漱溟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阶级理论与人心理论应当说是梁漱溟政治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后近四十年里,梁漱溟后期政治思想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融通中国的新事实与自己的旧理论的尝试.  相似文献   
84.
随着近代中国王朝体制的瓦解,制度危机与信仰危机成为思想家们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主张否定传统,其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反传统主义倾向,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们则对此提出审慎的批评。这两种启蒙逻辑为20世纪早期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85.
重视乡村教育、形成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讲究课程设置、注重精神陶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当前,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我们可借鉴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重视农村教育,重视教育发展的社会本质属性,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注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精神陶炼,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发展农村专业教师团体。  相似文献   
86.
20世纪80年代,思想界、学术界"绕过政治险滩去安全地鞭挞祖宗",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为焦点、重点,同时曲折地表达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文化热"。一时间,"五四"一代的梁漱溟、冯友兰,"延安一代"的黎澍、王元化,"十七年一代"的李泽厚、刘再复,"文革一代"的甘阳、许纪霖等,纷纷登场,成了那个10年的"前沿"和"明星"。在"文化热"中,也有部分"60后"出生的青年学者开始崭露头角,马克锋先生是  相似文献   
87.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88.
正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讨论语境中,"中国式启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联系已如此紧密,以至于被当作同义语使用。①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某个面相,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五四运动与启蒙观念本身的复杂性。无论是舒衡哲—李泽厚以及汪晖的启蒙论叙事,还是冯友兰—沟口雄三那样避免直接提及启蒙的叙事,都不言而喻地将启蒙置于和传统的对立之中。②同时,所有这些学者都没有追问,被当作中国启蒙思想史解释工具的"启蒙"观念,究竟是何含义?无疑,这两个问题——启蒙与传统的关系、对启蒙的界定——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对另一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说前一个问题也向史学开放,那么后一个问题应完全属于哲学。  相似文献   
89.
20世纪20年代,国民大革命的浪潮冲刷了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梁漱溟不断思索着中国未来的教育出路,在坚定了通过走乡村教育的道路来振兴中国的信念后,南下来粤,开始了广东乡治讲习所和广东第一中学的教育探索,为以后的乡村建设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90.
伦理是梁漱溟一生主流思想中的“航标性”话题,其内涵有三个要点:一是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二是伦理为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互间之情谊关系;三是新的伦理重点转移到团体与个人关系之间.家庭伦理生活的价值显然被梁漱溟无限放大了,我们只能在严格分明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界限的情况下认取其家庭伦理中美妙而有限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