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9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224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28篇
人才学   35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719篇
理论方法论   569篇
综合类   4169篇
社会学   321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426篇
  2012年   509篇
  2011年   593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548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318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从美学方法论的角度 ,以对东西方古典美学艺术本质观的论述为基础 ,结合当前的文艺实践 ,对艺术本质给予了现时代的规定。本文认为 ,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是以纯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艺术 ,把艺术规定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将摹拟、再现、认识看作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主要是以伦理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艺术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相统一的方法观察和研究艺术 ,把情感看作艺术的特质 ,将抒情、写意规定为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东西方古典美学各自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以及当今东西方艺术发展的趋势 ,说明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探求 ,既不能单纯执着于表现主义 ,也不能固守于理智主义 ,而是应该扬弃其各自的片面性 ,对东西方古典美学的艺术本质观 ,在现时代的规定下进行辩证的综合  相似文献   
22.
全球主义与区域主义是上世纪 80年代尤其是冷战后同时发展的重要国际关系现象 ,学术界对两者关系主要有“冲突论”、“兼容论”、“过渡论”三种看法。出现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区域主义的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区域主义的初始内涵是民族主义的体现和放大 ,经过旧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 ,封闭性的区域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等不同阶段对区域主义内涵的改造 ,其当代内涵与全球主义日益接近。新帝国主义披着全球主义外衣为殖民主义张目 ,对区域主义造成一定冲击 ,我们在推进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同时 ,应坚决反对新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3.
认为定义银行的方法有两种 :形式认定主义与实质认定主义 ,而实质认定主义又有列举和概括式两种具体作法。英国采用实质认定主义 ;美国和香港以形式认定主义为基础 ,兼采实质认定主义 ;台湾采用形式认定主义。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法》的定义并建议在坚持形式认定主义的同时 ,修正该法第 87条 ,对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如存款、贷款加以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24.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自由化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分析传统区域经济集团与WTO体制对立的原因入手 ,结合亚太经济合作模式 (APEC)的创新之处和在实践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从而批驳现阶段流行的对于APEC的不实观点 ,并试图揭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真正关系。  相似文献   
25.
中国的城市社区参与是一种出于国家治理需要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居民的行动逻辑与行动策略以及政府与居民的互动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参与具有很强的革命时期形成的国家动员、群众参与的传统烙印。群众参与理论对国家动员机制和动员技术、群众参与逻辑与参与策略,以及国家与群众的复杂而微妙的互动过程的研究,能为当前中国城市的社区参与提供更富解释力的理论视角。在动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过程中,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采取地方性权威式动员,它是社会转型背景下适应城市社会变迁的一种新型的权力技术,既运用原有行政组织网络的强大动员力量,又借用基于人情的地方性互动网络等非正式因素,将社区居民纳入社区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6.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27.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苏菲主义思想是莱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苏菲主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文涉及到苏菲主义的内涵,哲学与宗教的区别;讨论了伊德里斯·沙赫与苏菲主义的关系,西方新苏菲主义与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的区别;最后,驳斥了苏枕的"苏菲主义推崇众人皆信教,它完全排斥理性、否定国家形式"的说法.莱辛接受的苏菲主义是西方语境下的苏菲主义,它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自然回归观念的深入人心,不仅使人们的行为开始崇尚自然,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都市的生活方式——一部分新潮族开始返璞归真,玩起了新节俭主义的城市版。  相似文献   
29.
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0.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一个恒常性要素,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意志、需求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起着选择、调节控制和驱动的作用,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展起突破和创造的作用。把握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