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6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楚"酂"地考     
"酂"地见于曾侯乙简、包山简之"酂君""酂路尹",是战国时期国重地.汉初萧何因功封酂侯,当因"酂"地而来,其家族袭酂侯至西汉末年;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酂或为侯国,或为县,位置不变.通过对《水经注·沔水》关于该段均口、谷城、筑阳等地理位置的分析,确认"酂"的位置在汉水东岸今老河口市陈家埠口村附近,考古材料也为此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2.
本文着重讨论了竹书<周易>的八条疑难卦爻辞,认为:<比>卦辞"备((逮))筮"当解释为"(逶)野之筮",帛本、今本作"原筮"、"原",旧注训为"再"或"原究"等义,疑非;<大有>六五"洨"读为"皎","皎"训为"白","白"当训为"显发"、"显白";<豫>九四"堋(盍欠)受"当读为"朋盍撍","撍"(或"寁")者速也...  相似文献   
43.
汉代贾谊有贬谪的经历,唐代诗人亦多有贬谪的经历,故唐代诗人对贾谊的人生遭际和提供的士人模式分外关注,每每通过吟咏贾谊以抒解内心的愤懑.贾谊曾被流放湘,唐代迁客骚人亦多会于斯,故唐代咏贾谊诗又呈现出浓郁的湘气息.本文以湘文化为视角,运用纵横比较法、历史研究法,结合文艺心理学、中国古典诗学,解读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4.
周代典乐制度演诗辅政,综合演诗流程是对周代宗法统治秩序的艺术化展演,是对伦理政治内涵的艺术表述,又是诗乐政治教化的流程,<诗>成为承载周礼政治的重要媒介,这决定了<诗>在结集过程中合典乐之需是关键,<颂>、<大雅>为天子乐,<颂>典于祭祀,<大雅>歌于飨燕,二者在演诗活动中不同的政治使命形成不同的典乐表现风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孔子诗论>以为<颂>与<大雅>的表现风格有"平德"与"盛德"之别,是对<颂>与<大雅>的典乐政治意蕴与艺术风貌的特征性总结,充分证实了周代典乐制度是以多样化的演诗形式为天子至尊的宗法政治建构多层面的政治保障机制以及思想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45.
方言与方言具有密切关系.从扬雄《方言》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南方言各地受方言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方言对南方言的影响、渗透有其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46.
老子"道"观念的形成,是先秦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标志在于"道"之体系形而上的超越性。通过与同时期其它思想的对比,可以发现老子哲学之所以有这样的突破性是受文化的影响。人的宗教世界以"无‘上帝’的泛神崇拜"原始宗教观为核心,又富有浓郁的"神巫"风气,这使得人与鬼神的关系"亲近友善",人的思考以"自我"和"个体"为本位。这种与周文化有极大区别的独特地域文化,为老子哲学形而上的突破提供了文化土壤,使"道"的概念得以在宇宙观念系统尚未成熟、思想相对大胆自由、文化充满浪漫神秘色彩的环境中实现哲学超越;而"巫"风俗中"天人不隔"的观念、"巫者"超离现实的形象特点以及地神灵"东皇太一"的神格形象则成为了老子"道"之形象的具体来源。  相似文献   
47.
周人尚赤,羌人和人亦尚红。赤本义为大火,或人在火上,尚赤与火崇拜密切相关。羌人以崇拜火与火葬著称,亦使用朱砂与红玛瑙珠。人自称日神后裔、火神嫡嗣,拜日崇火是祖先崇拜的体现。汉朝继承了羌尚红习俗,恢复了周人尚赤传统。唐、宋、明遥继周、汉以赤为德色,尚赤传统贯穿元、清。周朝不仅崇火拜日,还尊崇赤乌、红玉,亦流行朱砂、大漆、彤弓、赤舄,尚赤传统积淀到民族性格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红文化。  相似文献   
48.
孟姜女传说在湘西地区流传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孟姜女传说在湘西地区有较为广泛的流传,并对当地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流传不仅与湘西古代社会和历史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更与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心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9.
雍氏城考辨     
"围雍氏"在战国时期多次出现。对于围雍氏的次数以及雍氏城是否就是《左传》中的雍梁城这两个问题,学者们依据不同的资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结合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和地理地图信息,对雍氏城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后,可以对雍氏城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即"围雍氏"的"雍氏城",就是《左传》中记载的"雍梁城",即现今许昌禹州境内东北的"雍梁故城";国围雍氏城共有三次,分别是在周赧王三年、周赧王八年和周赧王十六年。  相似文献   
50.
《大报》是日军占领武汉时期汪伪政权在汉口的机关报,同时受控于日本军方。为了在沦陷区特殊环境下谋求生存,《大报》既服务于占领体制的言论需求,又积极发掘报纸的实用信息功能以拓展其影响力。通过社论和发行《新生》杂志等出版物,《大报》系成为汪伪政权的重要理论阵地,系统阐发了汪伪政权的核心意识形态“东亚协同论”,并对孙中山“大亚细亚主义”观点进行了曲解阐释。与此同时,报社成员也深入沦陷区文化组织,形成了以报社为中心的政治社会生态网络,此网络与“东亚协同论”构成了密切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