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74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德山缘密禅师为云门下一世,禅法精湛,门徒众多。缘密“三句”及抽“顾”对于云门宗风之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禅宗早期史料中关于缘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及推理,对包括其生卒、参谒文偃时间、经历朝代等生平作详细考证;对其禅法思想之于云门宗风的定型与发展,云门宗在宋初的兴盛所起之重大作用作相关阐释,为了解、研究缘密以及宋初云门宗发展状况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92.
东汉颂文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礼乐建设结合在一起,受到朝廷的提倡,其功用在于纪功与颂德。在发展过程中,颂文受到经学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取则经典,而且表现了东汉经学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颂文与东汉史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突出表现在颂文叙事和征实的特征以及前序后颂、其序似传的写法。东汉颂文的这些特征使它和辞赋有明显的区别而与碑铭等文体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93.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94.
在追索我国古代咏物文学之起源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最早的"咏物体"作品--屈原的<橘颂>和荀子的<赋篇>在结构模式上具有同构性,即重言而递进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与先秦诸子纵横家论辩之辞所常用的表述方式和技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构关系.今不辞浅陋,对这一现象进行揭示和分析.  相似文献   
95.
曾如刚  王璨 《社科纵横》2009,24(5):172-173,176
浪漫主义诗人都有一定的死亡情结,这种死亡是审美意义上的。本篇论文选择以“死亡”这个主题为切入点,在对济慈的代表诗作《夜莺颂》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试图发掘这首诗死亡主题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死亡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生的残忍剥夺,不是简单的消亡,而是对丑陋的世界的否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成。对死亡的迷醉体现了同样强烈的对永生与重生的渴望。死亡不是终结,而是通向永恒诗意王国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6.
《满洲评论》创刊前后——时事与文学的初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8月15日,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创刊号发行,主编橘朴、文学专栏编辑山口慎一。本文叙述了在华日本新闻人士为《满洲评论》创刊而付诸的一系列活动,触及了《满洲评论》创刊与九一八事变的关联以及事变爆发前后该刊的舆论导向,侧重考察了《满洲评论》文学专栏中时事对文学的映射,还原了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7.
《希腊古瓮颂》是醉狂的酒神与静穆的日神之完美结晶。抒情诗人济慈以颂歌的形式,对尼采式悲剧做了最好的诠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尼采式悲歌,表现了不朽的酒神精神,肯定了生命,肯定了"强力意志",使读者在一种音乐情绪的激励下获得超越恐惧、超越生命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98.
党素萍 《南亚研究》2010,(3):134-144
《八千颂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国古代多次予以翻译。本文根据梵文校勘本和六个汉译本所进行的梵汉对勘,分析不同时期汉译本的特点,并揭示各汉译本与梵本的关系,由此一窥从东汉到北宋佛经翻译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99.
吕家慧 《学术研究》2023,(3):162-168
“颂”与盛世叙事传统密切相关。在现代的文学观念中,颂作为一种古代文体不属于文学文体,其内容被认为是装点政治、缺乏情志之作,故被摈弃于文学史范围之外,不受研究者重视。但在古代的盛世叙事传统中,颂不仅是歌颂盛世的文体,颂声的出现本身即被视为盛世的表征,成为盛世叙事的对象,同时又是盛世叙事的媒介与形式。在盛世叙事中,颂的文体功能是颂美盛德并将其成功告于神明,由此关乎天人秩序。在古代的文体秩序中,颂处于极高的位置,是一种神圣文体。颂作为古代盛世叙事的核心文体,其意义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政治的、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0.
张其秀 《理论界》2023,(2):90-96
湖南浯溪摩崖的“大唐中兴颂碑”名传千古,后世出现了众多题咏诗,称“中兴颂诗”。其中,南宋的“中兴颂诗”尤为突出,其主题指向趋向一致,几乎全都寄托宋朝中兴志愿,与北宋相比差别明显。经考察发现,这种现象缘于南宋“中兴颂诗”与元结写作《大唐中兴颂》时相似的时代背景:靖康之变与安史之乱的相似,宋高宗、宋钦宗的皇权矛盾和唐玄宗、唐肃宗皇权矛盾的相似。南宋“中兴颂诗”主题指向的趋同,反映了文学因时代环境变化而发生演变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