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56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65-70
咸平四年(1001)至景祐四年(1037)的30多年间,欧阳修是唯一一位较多地创作戏谑诗的诗人。受其影响,景祐四年前后,梅尧臣、石介、韩琦、祖无择、蔡襄等也开始了相关诗作的创作。欧阳修将戏谑之风逐渐渗透到其他题中无"戏"字的诗作中。嘉祐年间,欧阳修与梅尧臣的相互赠答,尤其是嘉祐二年礼部唱和,形成了自宋以来戏谑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引起众多文人关注与效仿,留下戏作的诗人成倍增加。作为一位充满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诗人,欧阳修的戏作并非偶一为之的消遣娱乐,也很少借题发挥的讥讽与抒愤,而是追求诗歌新变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52.
《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理性和价值。欧阳修对《周易》和《春秋》的认识分别体现为《新五代史》的理性和价值,这种《周易》易理和《春秋》大义的结合,使理性通过价值具有道的正义性,而价值通过理性体现为至上性,二者关系是理性决定价值。《新五代史》理性和价值在学术上的纵横维度表明,其虽具有宋学的特征,但与理学尚存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53.
王永 《兰州学刊》2011,(11):133-137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经由南宋与金,嬗递到元代文坛,成为对元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文风传统。元代初年,活跃于文坛的北方作家群虽很重视对欧阳修文风的学习,但不同于欧文,雄奇文风仍是主导倾向。到了元代中期,在江西作家群的倡导和浙东作家群的呼应下,欧文温醇和雅的风格成为一代文风的底色。到元末,文坛形成欧、苏并尊、唐宋并重的格局,开明代唐宋派之先声。  相似文献   
54.
欧阳修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学术史均要触及的一位重要人物。通过对欧阳修学术理想"不惟想做司马迁,而且要做孔子"的分析,考究其在史学、经学、文献学等领域的著述实践,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文人以著明志,将社会需求、个人理想与著述实践相结合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55.
56.
一 施莱尔马赫曾把诠释学定义为"理解的艺术",他认为理解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如同艺术家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那样,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相对于文本是作者将其意图和思想加以外化的创造过程而言,理解可以说是对栽于作者意图更高的再创造.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他区分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语法的解释",一种是"心理的解释"①.由此,使诠释学从当时的教条与独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心理的诠释"是施莱尔马赫对西方诠释学发展所作的原创性的贡献②.  相似文献   
57.
面对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壮大,欧阳修及宋代士人对当时民族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虽然政治上欧阳修极力坚持宋朝的正统地位,但是史学家职责的客观性,及其对历史与现实民族、民族关系的深切认识,加之历代各族人民向汉文化趋同的努力,使他无法以传统的夷夏观念来看待其他民族,充满矛盾与挣扎.与他同时代的士人,很多与他有相似的观点,折射出宋时华夷界限的淡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58.
2009年11月6日至9日,由云南大学中文系和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计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50余家高校及科研单位的80余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59.
“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自欧阳修首次提出以来,已得到后世诸多文学批评家的充分关注。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文本,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穷而后工”的源起并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