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40篇
劳动科学   63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91篇
丛书文集   379篇
理论方法论   104篇
综合类   1117篇
社会学   308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1.
第一现场     
SARS全基因组基因的克隆工作完成;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御敌新招;首届虚拟选美比赛开幕;第五届国际工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创意英国”DNA50;科学家拍摄到处于死亡边缘的超新星;透明球里看风景;  相似文献   
12.
新约圣经对于死亡有其独特的信念与看法。概括说来 ,新约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本文主要探讨了后两个方面的意义 ,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约死亡观的主要特征。首先 ,人可以活着经历自己 (旧我 )的死 ;如果从生存论层面来解释其末世论的意义的话 ,那么这种自我认同的转换正表明了旧我之死的深刻含义。其次 ,身体的死如果意味着人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的话 ,新约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人之生命及其身体的结束。死亡乃意味着是个人生命或身体存在形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英国小说大师劳伦斯创作的<菊花的幽香>和中国著名小说家郁达夫创作的<薄奠>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分别以象征和写实的笔法描写了一个以男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的家庭悲剧,并对各自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因而具有进步意义,成为中英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以前,科学家认为在决定男性性别中起关键作用的Y染色体的基因很容易死亡。因为Y染色体不能与其他的染色体一道修正、交换基因因子,进行自身调整,以致它的基因会随着时问的流逝渐渐减弱。因此,有科学家甚至宣称在未来的500万年里,Y染色体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者大卫&#183;佩杰和他的研究伙伴们,  相似文献   
15.
死亡体验是人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最后感性把握.作者认为一、死亡体验的理性前提是一种包含对生存真谛和宇宙奥秘深刻理解的体验;二、死亡体验作为主体对生命最高最后阶段的亲身感受,具有主体性、情感性、超越性等基本特征;三、死亡体验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能调动主体从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去体验生命最后阶段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能帮助主体以审美态度对待死亡进入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6.
被宣告死亡死亡时间的确定,是宣告死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法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国对此存在不同的立法体例,有必要进行探讨,我国应确定以法定失踪期间届满之时为被宣告死亡人的具体死亡日期。  相似文献   
17.
路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有流浪气息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蒋纯祖,还是郭素娥,他们都是孤军奋战,孤独与死亡常相伴随,难逃民族与历史给予他们的重压,生活在个体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生命个体面对无边无际的时空,他们所做的反抗从开始便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这种绝望的反抗将生命意义彰显出来,使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从死亡、孤独与绝望三个侧面来分析路翎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对“死亡”这一人生问题十分关注 ,在他们的创作中都反复再现了死亡的主题。但是 ,由于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 ,内心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淀 ,因此 ,他们对死亡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在表现过程中 ,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死亡描写的前后比较,以及书中关于死亡意象描写的前后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作家的生死观、侧重点、创作意图的不同,前80回与后40回中死亡描写的手法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曹琪玲 《当代老年》2007,(12):10-11
问:近日,听说国家提高了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后的一次性抚恤金标准,有此事吗? 答:确有此事。2004年10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施行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提高了一次性抚恤金标准;2006年7月1日,国家机关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