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25篇
劳动科学   44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4篇
理论方法论   88篇
综合类   971篇
社会学   7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陈晓宇 《理论界》2008,(9):74-75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加大执行力度方面,对原法律条款的规定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该修正案共计19条,其中涉及执行或与执行有关的条款共11条。约占修改总条款的58%。可见,该修正案突出反映了对执行工作的高度重视。此次修改民事诉讼法,反映了社会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反映了要求解决“执行难”的突出愿望。新《民事诉讼法》对原有民诉法进行的修订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并且让该制度更加实用、更具可操作性,对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所谓拒证推定规则,就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在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拥有某方面证据但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对提出证据主张一方相关主张的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第七十五条对此作了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证据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大多数案件当事人有直接证据证实自己的主张,但是仍有少数案件当事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收集到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03.
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原则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的张力,引发了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绝对化和诉讼主体资格上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行政法在实质上为促成增进公共利益政策设定标准,并提供听证、协商和法律确定等程序性制度安排,特别是公益诉讼制度.在公益诉讼制度设计上,应构建混合式的受案范围机制,确立监察机关、公民和其他组织的诉讼主体资格,建构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104.
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使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在一起的纠纷日益剧增,理性地构建其解决机制实为必要,分析该类交叉案件域外处理的利弊,给我们如下启示:对民事与行政争议的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的设计不可简单划一,应对交叉案件作出类型划分,适用不同程序,以实现纠纷解决的效率化。同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5.
王强 《今日南国》2010,(1):56-56
2010年1月4日上午,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成功调解了3起大额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6.
《民事诉讼法》课程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应选取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目的性和适中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的案例,此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就案例教学法在这两个教学环节中的具体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7.
从民事诉讼效率的角度考虑,既判力确实有其积极作用;从民事诉讼公正的角度考虑,再审制度也确实有其积极作用。协调二者存在的冲突,对推进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维护司法公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一般认为检察院抗诉与法院的依职权再审是阻碍我国民事诉讼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靠拢的主要障碍,现今民事抗诉不仅被保留且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不仅仅是出于司法现状的考量,更核心的是对民事检察监督宗旨的把握——并非旨在给当事人提供最后的公力救济。民事抗诉理由中"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是新增的内容,本文主要论述何为再审新证据,检察院能否及如何调查取证,对检察实务中已经存在及即将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给出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9.
关于我国民事诉讼的证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制度进行了一些探讨。在证人资格方面认为具有感知、记忆、表达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享有证人资格,并进一步分析了单位不适宜作证的若干原因。在证人出庭作证义务方面,针对司法实践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指出应加强宣传教育,并完善立法.促使证人出庭作证得以真正落实。最后,鉴于维护公序良俗的需要,鉴于各国的立法实践,我们认为在我国证人制度中应规定拒绝证言权。  相似文献   
110.
2002~2012年十年间,人民调解与民事司法衔接无论在国家文本还是在地方实践中都有很大发展.这是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村(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功能弱化,法院面临双重困境和国外法院附设调解影响共同促成的结果.人民调解与民事司法的衔接促进了人民调解自身发展,缓解了法院压力,节约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然而,人民调解与民事司法的衔接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如当事人诉权和诉讼权利保障不足、法院附设调解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不合理、诉前委托人民调解与启动诉讼的程序衔接不畅等问题.为更好发挥人民调解与民事司法衔接的作用,应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和诉讼权利,调整法院附设调解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理顺诉前委托人民调解与启动诉讼的程序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