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18篇
劳动科学   2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7篇
丛书文集   335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681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所谓拒证推定规则,就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在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拥有某方面证据但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对提出证据主张一方相关主张的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第七十五条对此作了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证据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大多数案件当事人有直接证据证实自己的主张,但是仍有少数案件当事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收集到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2.
西哥 《领导广角》2001,(1):62-62
某地有个效益不错的企业,主管领导因涉嫌腐败问题被检察机关立案。调查展开后,检察官们在该单位听到的却是对那么领导的“褒扬”场。有人夸他们的领导能力强,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的,“个人吃点捞点算是回报不算贪”,有人坦言他们的领导若能保证下面的职工端起饭碗有饭吃,  相似文献   
73.
作者认为,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应当而且势必朝加强和完善审前准备程序方向发展。基于此提出和论证了提交答辩状当属义务而非属权利的命题,以期引起学术、司法、立法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层次考量,进而完善我国的诉讼制度和推进审判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74.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民事认证制度能够使当事人的诉权和法官的审判权受到公开制衡,形成互动关系,有助于实现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我国目前的民事认证制度存在立法不明,司法散乱,现有制度的证据原则不能适应民事诉讼的发展和客观需要等缺陷。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运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理论和证据理论,建立科学、完善、实用的民事认证体系,大力推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75.
专利侵权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赔偿范围在司法实务中受到很大限制。然而这种限制起源于司法解释,并没有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依据。鉴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犯罪对象方面表现出特殊性,且为贯彻诉讼经济原则以减少当事人人力、财力的消耗和法院审判资源的浪费,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做出司法解释,扩大侵权知识产权犯罪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76.
老刘说事     
郭德纲200万代言广告被立案,藏秘排油下架据悉,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藏秘排油茶”已被北京市工商局立案调查。而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更成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反面典型,由此也引发了广大网友对明星代言虚假广告需要承担何种责任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77.
针对民事诉讼中的质证概念,对质证的主体、对象、内容进行了界定。在探究现实质证制度不健全的立法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质证程序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7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比较其他国家对于该制度的设立模式,依据当初设立该制度时的立法目的以及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的功能,提出把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为准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辅助参加人,以此确定不同类型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及权利义务,以完善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79.
民俗习惯在民事诉讼中类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诉讼角度观察,民俗习惯可分为习惯法和事实上的习惯两类,前者为一般的法的渊源,规范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而后者则以客观实际存在为标准,其与经验法则相关。前者为"法官知法"和当事人举证的范畴,与法官的适用法律密切相关;后者为当事人接受,并被认同为客观状态有关,与法官的事实审查的客观化程度密切相关,如解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和当事人的法律行为等。在双方当事人均无反对的情况下,应视为接受该民俗习惯的约束。在民俗习惯与民法中任意性规范冲突时,民俗习惯起到一种变更规范的作用。法官根据宪法和公序良俗的判断,对民俗习惯进行选择适用,从而对民俗习惯进行控制。民俗习惯不仅在诉讼中的事实认定方面起到作用,而且在裁判的价值判断上影响具体案件的审理。对二者错误的理解与适用,将成为导致案件可能构成再审的事由和二审改判的依据。  相似文献   
80.
证据的证明力在法官依据证据对案件作出裁判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关于证据证明力的有关规定,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要从判断规定的选择,提高法官素质和证据能力的规定等方面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证明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