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2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209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关于网络流行骚语民意诉求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民主、民意时代的全面到来,民间骚语的社会功能应当得到正确认识。骚语是社情民意,表达了民众呼声,能够针砭时弊,警人醒悟;骚语是盛世危言,能真正起到警钟长鸣的积极效果,鞭策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更好、更稳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2.
关于"舆情"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舆情"概念作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舆情构成要素的"五体说",并对舆情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103.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民意在社会管治中的地位与作用迥异。一般认为,民众对政治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信息与受众既有观点的吻合程度。以民意为依归正在成为中国决策层的共识。畅通言路、尊重民意、践行“王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4.
网络民意调查是民意调查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网络民意调查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网络民意调查具有自身的特点及独特优势,其政治作用日益凸显.网络民意调查延续并强化了传统民意调查的基本功能,推动了政府与公众的主动沟通,保障了公众的话语权;提高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的能力,对政府行为的制约越来越大;网络民意调查呈现了公众期望和政府实际作为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能诱发请愿式或抗议性的网络政治动员.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网络民意调查在政治实践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新年伊始,"推迟退休年龄制度"随着2008年的结束戛然而止,"晚退"的建议在舆论压力面前石沉大海。"推迟退休年龄"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出,却是第一次遭遇如  相似文献   
106.
决策是领导者担负的最主要的职责之一。领导者能否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这已经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正因为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领导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07.
三月的八桂大地,山野间草长莺飞,田畴里生机勃发。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前呼后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17名省级领导轻车简从,进村入户,睡农家床.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劳动,共商农业结构调整,共话增收。所到之处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农民真心实意地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政府的大恩大德”。领导干部离开村庄时,农民群众排着长队端着酒、一个劲地拍着领导干部的肩膀、握着领导干部的手久久不放、流着热泪自发送行的感人场面比比皆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的佳话在全区广大农村迅速流传。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2014-2018年间,中澳关系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尤其自2017年以来,澳政府和媒体反华言论持续发酵。但相关民意变化至今鲜有研究。本文以这一时期罗伊、皮尤和英国广播公司的13份民调数据为样本,探析其从经济、安全、中澳关系/对华情感三个维度勾勒出的澳对华民意图景呈现何种特点和变化。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澳大利亚民众对华认知中"理智与情感"共存的特点越发明显,与精英层面"贪婪与恐惧"共存的对华认知极为相似。因此,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对民调的议程设置、框架设置进行了批判性解读,发现民调议程不仅呼应了每年的热点话题,反映出澳国内对华认知的分歧,而且通过框架影响了民调结果,从而引发了民调的"回答效应"。此外,本文还以南海争端和"中国对澳政治渗透"这两个具体议题为例,考察了政府、媒体和智库/民调机构构成的"权力/知识共同体"如何在由来已久的"入侵焦虑"的支配下进行关于中国知识的生产,共同固化了"航行自由"的南海叙事框架和"政治渗透"的威胁论论调,从而"合谋"了澳对华民意。值得指出的是,民意也并不总是精英意见的被动接受者,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对塑造积极的中国形象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