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民族融合是促进岭南经济文化类型嬗变的重要因素,不仅加速了岭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促进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而且推动了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类型嬗变是吸引和加速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岭南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镂刻着民族融合的历史痕迹。经济文化类型嬗变加快了民族族内融合的力度,推动着民族族际融合进一步深化,形塑着岭南民族融合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7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历史上经过多次民族之间的融合,早已融为一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文明千百年来的碰撞和交融,既被史家记录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也被古代画工以绘画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轨迹。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室壁画呈现的民族之间交往和交融的信息,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直观的形象。古代墓室壁画为文字记载的史料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补充。基于墓室壁画中的形象特征,深度研究民族文化的交往和交融,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3.
民族融合,当前促进还是将来实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拟在梳理引发这一问题争鸣的背景和过程的基础上,呈现各方观点,并站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立场和观点上,对这一争鸣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74.
彭英明 《民族论坛》2015,(2):108-11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党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必要的,不能否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写入我国宪法的明文规定,不容质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加强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能与出现个别少数民族分裂"精英"相混淆。民族工作会议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学术研究的正确指南。要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统一认识,创新思维,做到理论为现实服务,理论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75.
王敬骝研究员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民族语文工作者,致力于语言研究60余年。作为新中国孟高棉语学科奠基者之一,他不仅致力于相关民族语文的研究开发和教育推广工作,而且在孟高棉语和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关系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近年,基于长期深厚的语言调查研究,他将研究方向转向学界称为"中国语言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用汉语是混合语的观点破解中国传统语言学上诸多"困惑",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其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学界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76.
清代热河地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区域,处于蒙古高原与中原的结合部,亦即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交错地带,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随着移民大量涌入,热河地区的民族分布结构呈现出满、蒙、汉、回等族杂居共处的局面,导源于其地文化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77.
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史中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而在这些丰富的中华文化中 ,大一统的思想、儒家文化、汉语汉俗和各民族科学、文学艺术的交汇 ,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8.
祁美琴 《西域研究》2006,19(2):103-113
文中概述了"汉化"、"胡化"、"民族融合"的内涵、本质及国内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79.
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日益频繁,最终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大方向.齐齐哈尔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在其上有数十个少数民族定居,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以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民族融合背景下的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0.
王泽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72-75
濮阳《唐兀公碑》、浚县《魏郡伯墓碑》是我们研究中原地区西夏党项遗裔的重要史料。从《唐兀公碑》和《魏郡伯墓碑》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西夏党项遗裔进入中原地区的时间既非"元朝灭掉南宋,混一宇内"之后,也非襄樊战役中的1273年,而是在蒙哥汗时期,这成为以后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