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02.
《周易》无往不复的一“心”一“情”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圆通之美 ,有着一种天然的“异质同构”。中国书法用笔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笔势的一笔环转、血脉相属 ,结字的上皆覆下、下以承上等 ,无不体现出气韵流转、血脉相连的圆通之美。  相似文献   
103.
东西方绘画在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从中国画的审美角度看后印象主义艺术,如对自然物象的透视与绘画时空的意识,“气韵生动”与生命精神的体现,物象的象征寓意与综合象征主义的内涵,它们的作品与理念体现了艺术的共同规律与法则。可以发现,后印象主义与中国画的艺术有着随心而“游”或象征、意向的类同,有着异体同构之特质,都是超越自然、超越空间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4.
"太极"独特的"气韵观"中,"气"论占据了古代社会全部意识领域,影响着中国舞蹈乃至东亚舞蹈艺术表现风格的形式及体系的建立;"韵"的审美价值的确立对舞蹈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构成了舞蹈艺术之理念"气韵观".朝鲜(韩国)舞蹈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意境"审美范畴的思想渊源是魏晋玄学与中国化佛学思想(禅宗)的结合,玄学家们通过对《周易》、《老子》、《庄子》的重新阐释,渐次建构起"有无体用"、"虚静逍遥"、"得意忘象"三位一体的玄学本体论,为意境的理论产生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意境是"意象"与"气韵"两大审美范畴的融合,比较钟嵘的《诗品》与宗炳的《画山水序》,能够见出融通诗画的美学理论构成了意境理论的触机。意境范畴之所以生成于唐代,与唐代出现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有密切关系,也与审美实践中诗与画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存在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6.
范伟军 《河北学刊》2002,22(6):107-110
意境“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本质的展现 ,是对审美意味世界的充分建构 ,体现出中国诗哲学的精神内核。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意蕴、创造与鉴赏等几个层面入手 ,对古典诗歌意境结构中的“空白”进行集中探究。  相似文献   
107.
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重要奠基者,他的理论贡献最重要的一面是对中国绘画美学的研究,他立足于主客一体原则,通过对中国画的客体构成、主体构成、主客同构之意境等内容来建构中国绘画美学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地勾勒邓以蛰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结构以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根本精神,归根结底,是要表明主客同构的一体关系是被呈现于创作之中、鉴赏之中与历史发展之中.邓以蛰体系性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之建构的启示意义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中国绘画理论形态的体系问题正是一个现代问题.  相似文献   
108.
王茜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84-93
从气氛美学的角度来看,气韵从属于艺术形象单方面的审美特性拓展为艺术形象与欣赏者、事物与感知者共在的意向性审美经验。气韵既是艺术形象或事物迷狂式的空间存在方式,也是欣赏者性情化的身体在场方式,同时还是由人和事物、艺术形象和欣赏者共同营造的意向性审美空间的敞开方式。从气氛美学的视角理解气韵也揭示出日常感知经验与艺术审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基于气韵体验的艺术审美训练能够通过塑造人的趣味偏好与感受力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实践行动的审美标准,这对于提高感知经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减少审美经济学和消费主义对人的隐蔽操控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抱瓮者说     
正关于美术教育当前我们的美术教育绝大部分停留在技术教育,很少涉及到认识论。美术教育的根本应是治心养心教育,如《大学》所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人先正己,欲正己先正心,是为根本。一切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皆源于此,而且必以经学作为一种总导论以张本。学院的教育应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中心,不能只是培养专家或技术人才的场所,应以培养精神上出类拔萃者为首要目的,因为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特征是理性思维,是牵一发  相似文献   
110.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气韵生动,极富诗情画意,游记中所呈现出的清劲、清旷、清新、清寂、清奇等审美气韵,构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整体上的"清"美特征。"清"美与优美相关,但又有相同,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所表现出的"清"美,是兼有壮美与优美的一种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